青莲自是出淤泥,在处明心更不迷。寄语学人须著意,本来无染即菩提。
猜你喜欢
收锦字,下鸳机。净拂床砧夜捣衣。马上少年今健否,过瓜时见雁南归。
玉箫声断凤凰(huáng)楼,憔(qiáo)悴(cuì)人别后。留得啼痕满罗袖。去来休,楼前风景浑依旧。当初只恨,无情烟柳,不解系行舟。
在她居住的小楼上,再不闻玉箫吹响。自从与心上人分手后,她已憔悴得不成模样,衣袖上留下了泪痕千行。她在楼上走来走去,楼外依然是旧时的风光。那如烟如织的柳树,最惹起她的怨伤:只恨当初它们太冷漠无情,不懂得把他的坐船牢牢系住,让他不能启程。
参考资料:
1、饶少平.历代艳体诗歌精华.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464
2、鲁文忠.元曲三百首.内蒙古: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0:5
小桃红:越调曲牌名,多用来抒情写意。句式为七、五、七、三、七、四、四、五,共八句。玉箫声断:据刘向《列仙传》载,秦时有一萧史,擅长吹箫,其箫声甚至能将孔雀、白鹤等吸引过来。当时,秦穆公女儿弄玉也喜欢吹箫,与其结为夫妇。秦穆公建造了凤凰楼给他们居住。婚后,二人每日吹箫,竟将凤凰都吸引了过来。后来二人皆随凤凰而去。凤凰楼:女子闺楼,对女子居楼的美称。休:语末助词,无义。浑:全然。不解:不懂。
前三句既以玉箫声断喻与恋人的分别,也以凤凰双栖、弄玉萧史的美满婚姻反衬自己的孤独。首句“玉箫声断凤凰楼”,可看做写实,但联系其中暗含的典故,更能体味作者用此句作为开篇的深意。“玉箫声断”这一典故,其中隐含着“人去楼空”的惆怅意味。曲中的女主人公并未如弄玉一般,与丈夫一起随凤凰仙去,从“憔悴人别后”一句即可看出,“玉箫声”其实是指代女子的心上人。“留得”紧接“别后”二字,文字上衔接得很细密,情感上则造成一种回环和转折。人既已离去,留下来的只是女子的空守、苦盼,以及“啼痕满罗袖”。作者没有直接写女子如何想念,而是通过袖上泪痕这个细节,将她的黯然神伤,以及难以自制的思念和孤独表现出来。
最后几句女子又迁恨于烟柳无情,不知当初留系行舟,不让其离去,更道出了女子的无奈痴情。“去来休,楼前风景浑依旧”,这两句以人的“去来”与“风景”的“依旧”进行对比,这就使“离别”的主题得到了深化。风景不解人心,不管人间如何生离死别,它都只是一如既往地存在着,所以才使古往今来许多人发出“物是人非”的沉重慨叹。这首曲子中的女主人公也不例外。楼前浑然不变的景色,使她一次又一次地忆起离别之前和离别之时的情形,不断重温着伤心往事。女子记起心上人当初离开时,江岸边的“无情烟柳”兀自苍翠,却不懂得伸出青青枝条,留住远行人的脚步。一个“恨”字,点出女主人公的怨情和无奈。她不说恨自己留不住情人,只将这种悔恨托付于“烟柳”。这一方面是因为青翠如初的烟柳引起了她的离愁;另一方面,将人的心思投射于“无情”之物,也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手法。短短数句,写得景物凄迷,深致有情。
此曲构思独特,角度新颖层层展开,把一个“情”字表现得极为丰富、深刻。旧地重游、物是人非,最令人伤感,作者把当前的景和以前的情巧妙地联结在一起,以追忆的方式抒发对恋人的深情。
露黄一襭。向故人帽底,翻窥飞雪。病起重阳,帘卷西风晚寒结。
愁味伤秋更苦,惜缥壶、家泉冰洁。记冷香、呼取馀杯,清事隔篱说。
休道柴桑路远,小城正岁晚,人事凄绝。独坐遗芳,便有东风,不改漂摇柯叶。
枝头甘抱枯香死,有霜后、伶俜孤蝶。愿此花、从此休开,占断义熙烟月。
胡儿吹角汉城头,月皎霜寒大漠秋。
三奏未终天便晓,何人不起望乡愁。
听风听水东流寺,为雨为云建德山。
拍枕波声犹在耳,参天秀色不违颜。
春来草草才正月,柳内时时见一斑。
虀臼工夫浑未有,藁砧行李已来还。
短发江湖抱太玄,归携群从兴飘然。当年溪上闻诸逸,此日林中聚七贤。
卜宅旧寻阳羡口,移家新赴陆浑前。他时倘遂桑榆筴,一笑玄真卧钓船。
海山先生达者流,谢却尚书百不忧。都人争惜大司马,先生喜得逍遥游。
君不见汉家贵盛称杨氏,四业五公照青史。未央出入剑履尊,一语回天山可徙。
当时气焰何矫矫,如今寂寞安足道。华阴山下司徒坟,石马荒凉满秋草。
海翁海翁从古然,四时之序恒推迁。未老身閒此真乐,急流勇退称高贤。
穷亦不足悲,达亦不足喜。白日入地还上天,蛟龙能潜复能起。
挥手浮云且归去,莫向人间问前路。屐齿高跻岱岳峰,钓竿閒挂扶桑树。
扶桑海岸是君家,仙人常驻五云车。为予寄讯洪厓子,早晚相期凌紫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