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交桑扈,交交桑扈,
桑满墙阴三月暮。去年蚕时处深闺。
今年蚕时涉远路。路傍忽闻人采桑,
恨不相与携倾筐。一身不蚕甘冻死,
只忆儿女无衣裳。
猜你喜欢
泥滑滑,泥滑滑,脱了绣鞋脱罗袜。前营上马忙起行,后队搭驼疾催发。
行来数里日已低,北望燕京在天末。朝来传令更可怪,落后行迟都砍杀。
扶桑(sāng)已在渺(miǎo)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遥远的扶桑已在渺茫之中,您家在扶桑东面还要往东。
此去谁能与你一起到家乡?唯有一船明月和满帆清风。
参考资料:
1、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01-802
扶桑:古时传说的东方神木和国名,也指传说中太阳升起的地方。后世常用来指代日本。渺茫:远而空荡的样子。
师:古代对僧人、道士的尊称。此指敬龙和尚。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说敬龙此番归国,行程辽远,里程不易概指。虽然《梁书·扶桑国传》说过“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后来沿用为日本的代称,若写诗也是这样指实,便缺少意趣。诗人采用“扶桑”这个名字,其意则指古代神话传说东方“日所出处”的神木扶桑,其境已渺茫难寻;这还不够,下面紧接着说敬龙的家乡还在扶桑的东头再东头。说“扶桑”似有边际,“东更东”又没有了边际;不能定指,则其“远”的意味更可寻思。首句“已在”是给次句奠基,次句“更在”才是意之所注处。说“扶桑”已暗藏“东”字,又加上“东更东”,再三叠用两明一暗的“东”字,把敬龙的家乡所在地写得那样远不可即,又神秘,又惹人向慕。那边毕竟是朋友的家乡,而且他正要扬帆归去,为此送行赠诗,不便作留难意、惜别情、愁苦语,把这些意思藏在诗句的背后,于是下文转入祝友人行程一帆风顺的话头。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船行大海中,最怕横风暴雨,大雾迷航。过去遣唐使乘坐的大船,常因风暴在海上漂流,甚至失事;能够到达的也往往要在数十日或者数月的艰苦航程之后。这些往事传闻,韦庄是心知的,所以就此起意,祝朋友此行顺利。用一个“到”字,先祝他平安抵达家乡;“明月”示晴,排除雾雨;“帆风”谓顺,勿起狂飚──行程中不生灾障。“谁”字先垫出“与师共到”之人,由下句的朗月、顺风再为挑明,并使“风”、“月”得“谁”字而人格化了。“共”字,一方面捏合“风”、“月”与“师”三者,连同“船”在一起,逗出海行中美妙之景、舒畅之情;另一方面,又结合“到”字,说“共到”,使顺风朗月的好景贯彻全程,陪同直抵家乡。两句十四个字,浑然一体,表达了良好的祝愿与诚挚的友情,饶有诗意。
诗人如此祝愿,也并非仅仅由于主观愿望,故作安慰语。它是有客观事实作基础的,这就是晚唐时日本与中国之间,海上航行相对地便利与安全的事实。它印入了诗人心底,写出来自然而然就是这样的诗句。
四气自潜运,阴阳互来往。春风何必多,碧草日夜长。
一树生空庭,婆娑不堪赏。旧业靡遗馀,生意久夭枉。
天心非不仁,物性固难强。睇彼桃李颜,徙倚增怅惘。
世乱朝危节少全,鲁公大义薄云天。
悯忠亲以舌舐血,骂贼尸犹爪透拳。
曾饵仙丹元不死,求容鬼质岂其然。
郎君自有翘材客,焉识堂堂父执贤。
凤台东南山万里,山人宴坐何从容。乾坤清气不可遏,一夜春雷起箨龙。
诗家襟度蔚萧爽,百尺琅玕日应长。我欲驱车访此君,只恐山灵杜来往。
春又晚。风劲落红如剪。睡起绣床飞絮满。日长门半掩。
不管离肠欲断。听尽梁间双燕。试上小楼还不见。楼前芳草远。
米如珠玉薪如桂。春畏旱霜秋畏水。匆匆鞍马去年间,夜夜可能安稳睡。
今年却到澄清内。眼底功名真望外。天开酒禁已多时,却甚不来同一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