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滑滑,泥滑滑,竹鸡雨声相间发。银岭遥遥马戍高,行行白尽征夫发。
征夫发白白如丝,树本欲宁风挠之。壮士心肠类铁石,别离肯作儿女悲。
终南嵩华在何许,我欲登高一怀古。会逐群仙驾紫鸾,咳唾九天落香露。
猜你喜欢
烟外倚(yǐ)危楼,初见远灯明灭。却跨玉虹归去、看洞天星月。
当时张范风流在,况一尊浮雪。莫问世间何事、与剑头微吷(xuè)。
我在云烟之外凭靠高楼眺望,略见远处灯光一亮一熄。向上跨越玉桥回到仙境去,看仙人居住洞天的星月。
当年汉张劭和范式情深谊笃流韵仍在,何况在乎那一杯美酒。不要过问政治大事和不值得一听的微小言论。
参考资料:
1、王水照王宜瑷.苏轼诗词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23
2、孔凡礼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230
3、王水照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89-90
烟外:云烟之外。危楼:高楼,这里代指临皋亭楼。初见:刚刚看见,略略看见。明灭:一亮一熄。却:向上,仰。玉虹:白玉般的桥。洞天:仙人居住地。道教称神仙的居住处,意谓洞中别有天地。后人泛指风景胜地。星月:天上的星星和月亮。这里东坡暗指京城的美景或挚友。
当时:当年。张范:指张勋和范式。尊:同”樽“,酒杯。浮雪:白酒。剑头微吷:喻微小、无足轻重。这里以剑环和剑首声喻微不足道的言论。
上片,即景抒情,写自己的追求与愿望。“烟外倚危楼,初见远灯明灭”,写自己面临的处境;刚来一百多天的东坡,寄身于黄州的“烟外”“危楼”,人眼于京城的“远灯明灭”:出路何在,安慰哪寻,紧接着两句作了回答:“跨玉虹”到仙境去,“看洞天星月”。因为那里有美好的山光水色,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如同“星月”一般。这是东坡摆脱愁闷的传统的妙方:在密州时,外任不悦,就想到“我欲乘风归去”;几年后被贬黄州,抑郁不平,又想到“羽化而登仙”。作者借仙境解脱之法,反映了他一种无可奈何的心境。
下片,引用史典,交友为寄,表达出他看穿现实的超然的人生态度。“当时张范风流在,况一尊浮雪”,以史为鉴,寻找寄托。汉人张劭与范式的刎颈之交的风流韵事,于作者来说不正存在。徐君猷、陈季常、孟亨之、李公择、杨世昌和王文甫兄弟等,不都是星月相伴、友谊长存。何况还有那珍贵的白酒作为媒体、作为沾合剂。“莫问世间何事,与剑头微映”,是作者此时此地世界观、人生观——对朋友乃至对世人的公然宣告:社会政治你不必过问,剑头微映你不必听从。你走你的路,让他人去说吧。不过这里要指出的是:作者并不是说“不要过问人世的事”,而是说不需要过问社会政治大事;东坡并不是说“不要过问听不清的话”,而是说不需要过问那微不足道的事。事实上,东坡对民族、对黎民百姓之事,甚至连推广秧马技术的事他都过问;对重男轻女的陋习,他大声呼喊,禁止溺婴。最后两句,言简意赅,含意深长。
这首词以描景与虚幻,现实与历史相融会的笔调,塑造了一位孤独缥缈不定,前途明灭无望,只有不问社会政治,羽化登仙,做张范式人物的隐士形象。文字洗炼,而寓意鲜明,是东坡运用幻想形式来隐示追求理想人生,富有特色的抒怀之作。
天然初不事铅华,此是无尘有韵花。
翠带讵容萦俗客,金杯祗合劝诗家。
登高惟见白云飞,节近清秋玉露微。连夜雨催山菊放,半空风送雁宾归。
长烟大野生虚象,古道平林入夕晖。为爱霜枫颜色好,故教红叶拂缁衣。
浮云日万里,空复滞燕台。朋好宁相负,音书自不来。
吾惭歌凤侣,君等卧龙才。怅望青山里,蔷薇几度开。
夫子只高卧,世人空自忙。
读书一万卷,过目不能忘。
曲涧浮春水,孤村集众芳。
此时犹未起,红日到山房。
短亭行色一囊琴,传食仍挥卖马金。芳思便应轻万里,梅花满路打乖吟。
颠风挟玄霜,跋扈清溪阴。长年把船尾,铁面抵弗禁。
面皴不暇问,腕裂龟文深。手中老篙竹,出水冰淋淋。
一步一千里,进寸或退寻。抵死为食谋,俛首潜呻吟。
劳人冻入骨,寸心攒万针。乐哉田舍郎,坐拥廪若林。
强使损绪馀,瞪目如病瘖。所得不盈把,粒米敌数金。
沈思耕者志,岂异舟子心。其谁受此施,观此受施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