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向高堂举宴杯,四年牵强北门回。故园风物都如旧,多病襟怀遂一开。
白发耻夸金络骑,绿阴欣满铁梁台。因思前彦荣归者,未有三曾昼锦来。
猜你喜欢
勤为浮屠人,形类心不偶。
独负山林栖,远犯风尘走。
如闻大众居,乃是贤豪薮。
专意学文章,韩编不离手。
退之所尚者,岂以言深厚。
径驰周孔域,不为杂说诱。
大凡民之生,虫豸均一丑。
圣人酌中道,君臣与夫妇。
饮食若衣冠,事行而易守。
不喜释老言,诋斥遭诬负。
子今读其书,无乃相纷纠。
学本勿学末,何为恤众口。
背郭新开径,邀宾屡徙筵。香山游再羙,绿野景同鲜。
鸟亦知人乐,花能为客妍。微风生雨后,真可对炎天。
小雨晨光内,初来叶上闻。
雾交才洒地,风逆旋随云。
暂起柴荆色,轻沾鸟兽群。
麝香山一半,亭午未全分。
这首诗摹写的是清晨微雨,与诗人其他咏雨诗“从题外著笔”不同,此诗从正面切题,字字实写小雨。充分显示了诗人摹景状物的笔力。 先看首联:“小雨晨光闪”是“见”,“初来叶上闻”是“听”。从此诗内容的内在联系来看,“听”应在“见”之前,晨曦微露,诗人尚未出门,正是淅淅沥沥的小雨在窗外树叶上传声,诗人兴致勃发,出门观看,方见雨丝在晨色中泛光。这联是紧扣一个“小”字来状雨。试想,大雨滂沱的话,怎见雨丝反照晨曦?同时,首联将小雨置晨曦、树木的背景中,既切题,又具诗情画意。
颔联转写雨的动态:“雾交才洒地,风折旋随云。”银丝之雨竟弱不禁风,迎风便折,随之向空,只是和着雾略为湿重,才肯飘洒大地。这仍是写雨之细,一个“折”字既显风力,更摹雨微。
颈联写雨润物消暑之功。灌木丛经雨清秀,鸟兽群沐雨安闲,一切都显得恬静且生机盎然。一“暂”一“轻”仍然是着力刻画雨“小”。
尾联,诗人的视觉由近而愈远,“麝香山一半,”濛濛细雨中的麝香山隐隐约约,还是从小雨上着笔。“亭午未全分”照应首联的“晨光”,写出了时间的推移。
这首《晨雨》的笔触由听觉到视觉,由近及远,由晨至午,总在“小”和“晨”二字上落想,精心绘出一幅甜美的晨雨图。它既反映出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力,又于毫发之处显见他对生活强烈的爱。你能希望一个生活悲观,意志消沉的人吟出如此醇美的诗句吗?只有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人才具有这样的审美情趣,才能创作出如此迷人的意境,从而拨动读者对大自然纯真之美的爱慕之弦!
翱翔碧水又蓬山,再入郎闱即丐閒。
屡疏朝端词梗梗,一麾道院政斑斑。
阁因书创家邹鲁,堂以亲名行冉颜。
所恨与公非识面,一诗寄雁写潸潸。
桥下浅深水,竹间红白花。酒仙同避世,何用厌长沙。
天地山河作织机,百花如锦柳如丝。
虚空白处做一疋,日月双梭天外飞。
记梦绕、香溪深处。倚槛调莺,隔帘吹絮。归去西泠,昔游零落少佳趣。
故人应记,休忘了、旧盟鸥鹭。一笑重逢,又剪烛、西窗夜雨。
迟暮。问长卿游倦,底事尚成秋旅。离怀无据。更听到、一声南浦。
倘双栖、稳羡文禽,早料理、五湖家具。莫说与林逋,恐有梅花愁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