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才惊三日别,寸心却似千里违。吾怀不尽灯前酒,君意犹加雨后衣。
欲托雁鱼书尺素,还疑形影到柴扉。人生最惜销魂事,几度相思梦里依。
猜你喜欢
村墟疏我久,竟不信春回。一点波云皱,千山豆蔻开。
和风煖筋骨,晓雾湿尘埃。徐步轻撩袂,沿途尽落梅。
置酒宴嘉宾,瞩迥临飞观。绝岭隔天馀,长屿横江半。
日色花上绮,风光水中乱。三益既葳蕤,四始方葱粲。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chù)名惭柳士师。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yuán)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被贬出京城十年后,我们二人同时接召赴京,却同时再被贬往边荒之地,同行千里渡过湘水后又不得不彼此分手了。
我虽是再次充任连州刺史,却与西汉黄霸两任颍川太守截然不同,更是自叹不如三次被贬黜的柳下惠。
想要归去的目光随着北归的大雁消失在天边,心中愁肠百结之时却又听到了凄厉的猿啼。
柳州和连州有桂江相连,每当桂江向东流经连山之下时,我将和你相互凝望,低头吟诵《有所思》。
参考资料:
1、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45.
湘:湘水(湘江),在湖南。
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曾两度出任地近长安的颍川太守,结果清名满天下。三黜:三贬。柳士师:柳下惠。士师,狱官。《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三黜。柳下惠即展禽,春秋鲁人。居处曰柳下,死后谥号惠。
断猿:形容猿声凄厉,闻之使人断肠。
桂江:即漓江,此处指柳宗元将要前往的柳州。连山:指诗人所往之地连州。有所思:古乐府篇名,汉歌十八曲之一,原诗本为情诗,这里用以喻指诗人与友人不忍离别的情状。
这首《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载于《全唐诗》卷三六一。开头一、二两句,寥寥几笔,就把刘柳二人屡遭挫折的经历勾画出来了。对起述事,句稳而意深,为下文的展开,创造了条件,可谓工于发端。
三、四句承上抒感,而用典入妙。刘禹锡初次遭贬,即谪为连州刺史,途中追贬为朗州司马。此时再贬连州,所以叫做“重临”。关于这次“重临”州政的状况,诗人巧妙地以典明志。西汉时有个贤相黄霸,两度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而刘的“重临”,则是背着不忠不孝的罪名,带着八旬老母流徙南荒。这是积毁销骨的迫害。诗人通过“事异”两字把互相矛盾的情况扭合到一起,带有自嘲的口气,暗含对当政者的不满和牢骚。下一句,诗人又用了春秋时柳下惠的故事:柳下惠为“士师”(狱官),因“直道事人”三次遭贬黜,这里用以比作同样“三黜”过的柳宗元。同时也暗示他们都是因坚持正确的政见而遭打击的。用典姓切、事切,可谓天衣无缝。“名惭”,是对刘柳齐名自愧不如的谦词,表示了对柳的敬重之意。
第三联五、六两句,将笔锋从往事的萦回折入眼前的别况。“归目并随回雁尽”句,把两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分手时的情景描绘得多么有情有致:两位迁客并影荒郊,翘首仰望,他们深情的目光注视着北回的大雁,一直到雁影在天际消失。一个“并”字,一个“尽”字,写得十分传神,把他们共同的望乡之情极为凄惋地传达出来了。“愁肠”句,从张说“津亭拔心草,江路断肠猿”诗中化出。心已伤楚,更不堪断断续续催人泪下的哀猿悲啼。诗人以“回雁”、“哀猿”衬托别绪,诗境也变而凄厉了。这等地方,正是作者大力经营处,真足以摇荡人心。
“桂江”两句,设想别后,以虚间实,笔姿灵活。“桂江”和“连山”并无相连之处,因此这里并不是实说桂水东过连山。下一句所要回答的问题就是如何把这东西远隔的两地联系起来。原来连接双方的,正是山水相望、长吟远慕的无限相思呵。“有所思”,也是古乐府篇名,这里出现,语意双关。最后两句,一纵一收,转折于空际,挽合十分有力。其技法与杜甫的“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秋兴八首》之六)相似。不过杜诗抒发的是个人对云山万里的故国的怀念,这里则用“相望”二字,把这一对志同道合又遭隔别的友人的生死不渝情谊,从彼此两方写出,与杜诗不尽相同,而有袭故弥新之妙。寄离情于山水,同怅望以写哀,词尽篇中,而意余言外,既深稳又绵渺,不愧大家笔墨。
孤客龙江上,乡心一夜生。疏星渔舍火,寒雨戍楼更。
野旷秋衾冷,窗虚水气明。不眠时起舞,无意听鸡鸣。
老骥挺高骨,弥耳尘中驰。
邻女嫁不售,泣向流黄机。
与子落穷山,坐无适时姿。
濠梁莞一笑,游鳞噞风漪。
王屋一何高,嵚岑蔽层云。登高望宛洛,车马如游尘。
万象列毫端,抽思戾高旻。仙人王子乔,转盼迹已陈。
三花满怀袖,寄我忽若新。
破惊涛一叶,看千里、阵图开。正铁锁横江,长旗树垒,半壁尘埃。
秦淮。几星燐火,错惊疑、灯影旧楼台。落日征帆黯黯,沈江戍鼓哀哀。
安排。多少清才。弓挂树,字磨崖。甚绕雀寒枝,闻鸡晓色,岁月无涯。
云埋。蒋山自碧,打空城、只有夜潮来。谁倚莫愁艇子,一川烟雨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