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花殿上锦筵收,换着春衣打步球。
近日君王□□□,承恩多喜更多愁。
猜你喜欢
武宗惟雄俊,有臣委用专。德裕才略大,感恩罄所宣。
是时岩廊上,六合气可吞。论兵决胜负,万里在目前。
一平回鹘凶,再洗上党昏。杨弁不知时,乃敢盗太原。
岂信明光甲,遣人斩其元。廷谋昧知几,唯有君相然。
成立三大功,慷慨在一言。风霆运不测,日月朗高悬。
李唐势已去,至此岌复缠。外内已息兵,崇卑定乾坤。
遂令河北师,弭耳如孤豚。事书史册上,读之快心魂。
千载若信宿,凛凛风烈存。世人多说剑,不见斫伐痕。
玩弄反自伤,何用饰玙璠。迂哉贾生饵,果尔房琯奔。
施为贵寔效,讵主衒空文。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dī)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雨后的晴天,风和日丽,雨水蒸发得无影无踪。小溪的河槽水流上涨,岸边丛生绿油油的野草,盛开着绚丽的野花。
一个牧童躺在柳荫下,睡梦正甜。而那头牛只管埋头吃草,越走越远,直吃到柳林西面。
参考资料:
1、章楚藩等.杨万里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4:212-214
草满花堤:此处倒装,即花草满堤。
童子:儿童;未成年的男子。柳阴:柳下的阴影。诗文中多以柳阴为游憩佳处。
此诗写的是桑茶道中所见的儿童牧牛情景,展现了夏日江南田野水边的景色。此诗诗中有画,意韵悠长。诗人撷取春末夏初田园憩息的小景,以作画法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每一句都是一幅画面,画面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着。远景写意,着色粗放淋漓;近景写人,工笔勾勒,细致入微。
此诗语言浅显易懂。首句写得平易,“晴明风日雨干时”,点明一个大晴天,雨后初晴之日,阳光透亮,风儿流畅,地面的积水正被阳光蒸发,被风儿吹干。一雨一晴,风调雨顺,又是农业生产的好时光。全句展示出的大自然不是死寂的,而是流动的。“草满花堤水满溪”,在这样好的气候条件下,小溪被雨水充盈了,水面和堤齐平,这种情景用“满”字是合适的,常见的;而以“满”字写堤上花儿草儿繁盛之状,原也不足为奇,但“满”在这里作为动词,仿佛青草有意识地去装点堤岸一般,这就生动有趣了。这样的“花堤”,正是放牛的好去处啊。于是,诗人的眼睛发现了“童子柳阴眠正着”,童子在柳树的浓荫下酣睡。在诗的节奏上,第三句是个顿挫。前两句写的是自然界景物,都充满生气和动态,到了最有生命力的人(又是活泼可爱的孩子),却呼呼大睡,一动不动。轻快的诗歌节奏在这里仿佛停了下来,放慢了速度。然而,情绪上的顿挫,是为了推出第四句“一牛吃过柳阴西。”童子的牛在哪儿呢?牛儿吃着吃着,已经挪到了柳阴的西边去了。因为牧童的安然静止睡眠,使牛儿得以自由自在地吃草,悠然地动着。画面因牛的活动,又活动起来。这样一静一动,和谐自然。这里把牧牛童子和牛的神态写活了,富有生活气息。
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由雨而晴,由湿而干,溪水由浅而满,花草于风中摇曳,大自然充满了生机的律“动”;第三句写出了牧童柳荫下酣睡的自然悠闲的“静”,加上第四句“一牛吃过柳阴西”的时动时静,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原始朴素的美感。
甘滋南北共传誇,栽接还如老圃家。谁谓交梨非外奖,因君浇灌已萌芽。
一代今文伯,三巴昔产贤。
白珩光宇宙,蓝水暗风烟。
有客曾高枕,外堂见老仙。
梦中五色笔,犹为写鸣蝉。
梦寐登临处,漂流来此行。
长年为客意,落日倚栏情。
雨过水光发,风生云态轻。
山川深郎旧,巉绝有余青。
杨柳昽昽天欲明,锦江夜雨江水生。盐船无数恶年少,閒上江楼看晓晴。
采石矶头煮酒香,长干桥畔柳阴凉。歌欸乃,濯沧浪,来往烟波送夕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