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清梦几双溪,回首贤关帝阙西。云汉为章常独咏,江山留胜更谁题。
龙飞郢楚真嘉会,凤下岐周亦暂栖。一曲南风又宣父,知音何处问昌黎。
猜你喜欢
久宰南都邑,乌台空荐书。讵知人事巧,翻使宦情疏。
梅雪清相映,山云澹自如。大江春水发,应有北来鱼。
钟山灵秀一龙蟠,太史南游好纵观。扬子江横天地合,石头城压雪涛寒。
谈经道气空今古,作赋心思入渺漫。千里有怀应北向,凤台高倚碧云端。
神仙官府在蓬壶,学士文章赞圣谟。静里经纶书四部,公馀记注赋三都。
星辰阁道怀前此,风月钤冈认故吾。岂不怀人如室远,东南烟水自江湖。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mì)封侯。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
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凝妆:盛妆。
陌头:路边。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觅,寻求。悔教:后悔让。
王昌龄的一系列宫闺怨诗中《闺怨》尤为突出。诗题为《闺怨》,起笔却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紧接着第二句又写出这位不知愁的少妇,如何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凝妆”登楼远眺的情景。于是,一个有些天真和娇憨之气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闺中少妇果真不知愁吗?当然不是。读过全诗之后我们知道,这是一位丈夫远征他乡,自己独守空房的少妇,即使在唐朝封建礼教尚不严格束缚妇女的时代,她平日里也是不能随便出门的。
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称为“诗眼”。这位少妇所见,不过寻常之杨柳,作者何以称之为“忽见”?其实,诗句的关键是见到杨柳后忽然触发的联想和心理变化。杨柳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不仅仅是“春色”的代替物,同时,它又是友人别离时相赠的礼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赠的习俗。因为那迷茫和朦胧的杨花柳絮和人的离愁别绪有着某种内在的相似。
故少妇见到春风拂动下的杨柳,一定会联想很多。她会想到平日里的夫妻恩爱,想到与丈夫惜别时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华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这大好春光却无人与她共赏……或许她还会联想到,丈夫戍守的边关,不知是黄沙漫漫,还是和家乡一样杨柳青青呢?
在这一瞬间的联想之后,少妇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幽怨、离愁和遗憾便一下子强烈起来,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悔教夫婿觅封侯”便成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说到“忽见”,杨柳色显然只是触发少妇情感变化的一个媒介,一个外因。如果没有她平时感情的积蓄,她的希冀与无奈,她的哀怨与幽愁,杨柳是不会如此强烈地触动她“悔”的情感的。故曰少妇的情感变化看似突然,实则并不突然,而在情理之中。
气化形生太极函,荥龙图献泄元谈。静观大易九六数,忽觉行年五十三。
卦自蓍求神莫测,辞因象设理当参。古来四圣传心妙,绝学重明在晦庵。
晓雾忽为霜,寒蝉还罢响。行人在长道,日暮多归想。
射策本何功,名登绛帐中。遂矜丘室重,不料阮途穷。
交结惭时辈,龙钟似老翁。机非鄙夫正,懒是平生性。
欹枕鸿雁高,闭关花药盛。厨烟当雨绝,阶竹连窗暝。
欲赋苦饥行,无如消渴病。旧业历胡尘,荒原少四邻。
田园空有处,兄弟未成人。毛义心长苦,袁安家转贫。
今呈胸臆事,当为泪沾巾。
天涯送客五层楼,四月黄梅雨乍收。劫火文章谈独漉,烟云图画忆雷州。
新诗偶和衡阳叟,遗碣难寻胜国侯。五百年来弹指顷,不应还替古人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