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镇新荒路,新衔督府官。九重亲授节,万里独登坛。
远计胸中定,先声檄外欢。请看传令日,风采动旗竿。
猜你喜欢
嵯峨群峰高,蓊郁万木滋。一容樵夫手,误落长松枝。
烟云惨无色,禽鸟鸣且悲。人心不为虑,山意从此衰。
蓬莱一谪。谁挽使还文字职。得丧虚沤。瞥眼惊藏巨壑舟。
相过魑魅。纠纆幽忧非尔意。神理绵绵。记坐高斋十六观。
湖山锦绣照青春,烽火惊心岁在辰。文武衣冠全盛日,旄倪歌舞太平人。
金戈铁马消氛祲,翠阁朱楼起战尘。赖有总戎云鸟陈,阚如虓虎捷如神。
天上仙人玉笋班,殷勤赠我翠琅玕。相逢不复伤迟暮,知己能倾一语难。
太平一片石,拔地拄烟霞。芳树春含雨,晴空鸟散花。
麓盘经阁迥,泷悍石梁斜。几日乘幽暇,重来问法华。
天运悠悠终典午,竞从庐阜寻归处。
凿池种藕拟奚为,西山几度看悬鼓。
爱酒渊明挽不来,贪佛灵运推不去。
同盟二九姑置之,咄尔而今在何许。
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
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
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
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
本诗的前半四句,传神地绘出了一幅潇湘江上的雪景图。“玉花”化用梁昭明太子<黄钟十一明启>“玉雪开六出之花”意,形容绝妙,“卷”字见出了雪花纷纷扬扬的飞舞之态。“长空”切“天”,“汀洲”切“江”;“卷玉花”是细部的、动态的观照,“白浩浩”是总体的、静景的印象:语简而意象丰富。“雁影”句表明已届隆冬的时令,又隐用雁度潇湘的本地风光来暗示“江天”所属的地域。最妙的是第四句,它不仅补明了题面中的“暮”字,而且写出了暮雪雪景所特有的那种朦朦胧胧、半幽半明的色调与风韵。后半部分,诗人在画面中安排一名生活在巴陵地区的渔翁,这名渔翁已登返棹,“寒欲归”三字,隐透出“暮雪”的影响。“不记巴陵道”既含有大雪弥漫迷蔽江路的意味,又见出渔翁对“江天暮雪”处境的顺适。“船自流”的结果,是在视野中留下了一抹渐行渐杳的痕影;这一余韵袅袅的结尾,增添了画面的动感与纵深感,传现出“江天暮雪”全景清逸超妙的风韵。全诗首尾映照,动静相间,意境高旷。诗中的渔翁因天“寒“已登返小船,却因为大雪弥漫遮住江路,忘记了回返的道路。这位渔翁索性坐睡舟中,任凭小舟随江流漂荡。
由此可以看出渔翁对“江天暮雪“处境的顺适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