矶上一登临,沧浪下渚浔。秋来吴岫晚,寒入楚江深。
绝磴窥青雀,长松韵素琴。苍苍葭菼际,之子尔何心。
猜你喜欢
秋皋爽气偏,矶上信凄然。水国苍葭外,渔家白鹭边。
云帆移远浦,江树羃浮烟。何处南来雁,遥遥下北燕。
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
潭(tán)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
垂钓在春天的绿水湾,春已深杏花盛开纷繁。
潭水澄澈疑心水清浅,荷叶摇动才知鱼游散。
直到日暮等待知心人,系上小船停靠绿杨岸。
参考资料:
1、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29
春深:春意浓郁。秦乱:纷繁的样子。
情人:志同道合的人。维舟:系船停泊。维:系。
这首诗写一个青年小伙子,以“垂钓”作掩护,在风光宜人的钓鱼湾,焦急地等待着情人的到来。这首清新的小诗,将春天、春水、春花、春树与青春融为一体,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意图。
一二句写暮春季节钓鱼湾的动人景色。点缀在绿荫中的几树红杏,花满枝头,不胜繁丽。这时,暮色渐浓,那小伙子驾着一叶扁舟,来到了钓鱼湾。他把船缆轻轻地系在杨树桩上以后,就开始“垂钓”了。但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不管他怎样摆弄钓杆,故作镇静,还是掩饰不了内心的忐忑不安。杏花的纷纷繁繁,正好衬托了他此刻急切的神情。
“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进一步写小伙子的内心活动。这一联富有民歌风味的诗句,包孕着耐人寻思的双关情意:表面上是说他在垂钓时,俯首碧潭,水清见底,因而怀疑水浅会没有鱼来上钩;蓦然见到荷叶摇晃,才得知水中的鱼受惊游散了。实际上是暗喻小伙子这次约会成败难卜,“疑水浅”无鱼,是担心路程多阻,姑娘兴许来不成了。一见“荷动”,又误以为姑娘轻划小船践约来了,眼前不觉一亮;谁知细看之下,却原来是水底鱼散,心头又不免一沉,失望怅惘之情不觉在潜滋暗长。这里,刻划小伙子在爱情的期待中那种既充满憧憬欢乐、又略带担心疑惧的十分微妙的心理变化,真可谓丝丝入扣,惟妙惟肖。
前四句明明写垂钓情景,而却偏说是写爱情,这并不是附会。因为诗的最后两句点明:“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诗人不把这两句点明爱情的诗,开门见山地放到篇首,这就是诗的结构艺术之妙,如果把最后两句放到篇首,诗来气脉尽露,一览无余;再没有委婉的情致。而且这样一来,那一联双关句,势必成为结尾,使语意骤然中断,漫无着落,不能收住全诗。这样结尾,从全诗意脉结构来看,却极尽山回路转、云谲雾诡、变化腾挪之妙。它使前面钓“垂钓”,一下子变成含情的活动,也使“疑”、“知”等心理描写,和爱情联系起来,从而具备了双关的特色。
诗就在袅袅的余情、浓郁的春光中结束了。在夕阳的反照下,绿柳依依,扁舟轻荡,那小伙子时而低头整理着钓丝,时而深情凝望着远处闪闪的波光—他心上的情人。“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这简直是一幅永恒的图画,一个最具美感的镜头,将深深印在读者的脑海中。
一径青松露,三门白水烟。殿横林外脊,塔漏隙中天。
地旷迎先见,村移眺更妍。追程坐行役,不得泊春船。
湖上三更酒,西风一叶身。水明花近眼,烛暗月窥人。
识面频惊晚,论交未觉新。清诗如雪露,一洗簿书尘。
白石樵人路,沧江渔父浔。桃花夹两岸,松色映孤岑。
坐傍鼋鼍窟,行穿虎豹林。古今问荅意,谁识邵公心。
正月十一日书札,五月十六日到来。柳吟秦望咫尺地,
鲤鱼何处闲裴回。故人情意未疏索,次第序述眉眼开。
上言二年隔烟水,下有数幅真琼瑰。行吟坐读口不倦,
瀑泉激射琅玕摧。壁池兰蕙日已老,村酒蘸甲时几杯。
鹤龄鸿算不复见,雨后蓑笠空莓苔。自从黄寇扰中土,
人心波荡犹未回。道殷合眼拜九列,张濬掉舌升三台。
朝廷济济百揆序,宁将对面容奸回。祸生有基妖有渐,
翠华西幸蒙尘埃。三川梗塞两河闭,大明宫殿生蒿莱。
懦夫早岁不量力,策蹇仰北高崔嵬。千门万户扃锁密,
良匠不肯雕散材。君今得意尚如此,况我麋鹿悠悠哉!
荣衰贵贱目所睹,莫嫌头白黄金台。
水云不羁随所寓,破包不挂无竹处。眼前一日无此君,朽索徒将六骏御。
岂无花木事幽讨,自然南北如歧路。苕溪阿珂秀而古,虚心囧囧云同趣。
数椽老屋傍深云,一亩清阴著环堵。岁寒门户不胜冷,春梦池塘时得助。
坚刚老节贯凌霜,冷澹生涯不受暑。客来烧笋然竹枝,客去呼儿纫竹布。
更制芰荷供岁晚,旋采蕨薇歌日暮。便从此地赋真游,更把故山为别墅。
不妨月夜据胡床,细扫苔痕印芒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