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战乘冬仲,临场谬阅师。威伸先号令,武奋选雄奇。
猛士缨胡曼,材官服汉仪。六钧弓并彀,七扎铠齐披。
霜雪明戈戟,风雷飏帜旗。队分鱼鸟阵,屯列虎熊麾。
朱鹭声阗震,紫骝光骤驰。白猿腾妙伎,红鹄破玄思。
曲直徒虽布,方圆表屡移。容门开地水,守险翼城池。
摝铎前茅往,鸣铙后纛随。旌优宁泯灭,罚劣岂参差。
日落千山暮,烟飘万壑飔。啼乌归壁垒,皓月照营陲。
二卫疆边楚,三苗坏属夷。不虞须有戒,无事固应持。
俎豆曾闻矣,韬钤近与而。谁云兵可偃,未雨咏周诗。
猜你喜欢
绝域从军计惘(wǎng)然,东南幽恨满词笺(jiān)。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从军疆场的壮志难酬令人怅惘,东南形势的忧虑情怀注满诗行。
赋诗抒怀和仗剑抗敌是我平生志愿,十五年来完全辜负了“狂士”声名。
参考资料:
1、朱邦蔚,关道雄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凤凰出版社,2011.05:第141页
绝域:隔绝的地域,言其远。此指我国边疆。惘然:失志的样子。指从军的愿望未能实现。东南:指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当时英、美、葡等国已开始在东南沿海一带的广州、漳州(今属厦门)、宁波进行经济掠夺。词笺:写诗词的纸,亦可作“诗词”看。笺,古代小幅而极精致的纸。
负:辜负。十五年:诗人于嘉庆十四年(1809)十八岁时成人立志,在北京与被目为“狂士”的著名诗人王昙订为忘年交,当时已在社会上小有名气,从那时到此时,前后正好十五年。
这是一首充满强烈爱国主义激情的诗篇,诗中吐露仗剑从军的爱国情怀,也抒发出壮志难酬的忧愤与怅惘。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两句,感慨立功边塞之志不能如愿,只得借诗把闲散于东南的满腔幽恨抒发出来。由“绝域从军”即一向关注的西北边疆局势遥遥说起,实指那种“气寒西北何人剑”的经世雄心,可是现实中哪里能寻得这样一个舞台。早在十年前,他就已经清醒地认识到“纵使文章惊海内,纸上苍生而已!似春水、干卿甚事”(《金缕曲·癸酉秋出都述怀有赋》),如今不也还是落得“幽恨满词笺”的结局么?那么所谓“幽恨”又何指?诗人尝自陈:“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销魂味”(《湘月·壬申夏泛舟西湖》),或者大展雄才,或者远避尘嚣,这是他平生心事之不可割分的两个层面。于是有下文“负尽狂名”的情极之语,郁勃苍凉,令人耸然动容。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后两句直抒胸臆。诗人在《己亥杂诗》中曾有“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的愤慨,正可作这两句的注脚。立志革新的诗人,本想以“剑”与“箫”这一武一文来实现改革社会的愿望,而今写了一些满纸幽恨的词章,丝毫无助于补偏救弊,岂不是徒具狂名!全诗意境雄浑,感情奔放,有强烈的感人力量。
堪惆怅红尘千里。恨死拨、浮名浮利。欠我温存,少伊撋就,两处悬悬地。拟待归来伏不是。更与问、孤眠子细。月照纱窗,晓灯残梦,可日煞恶滋味。
一月又一月,两月共半边。
上有可耕之田,下有长流之川。
一家有六口,两口不团圆。
闻君经乱后,居处畏山颠。家在聚如客,粮馀食带烟。
戍鸦分落日,烧草共残年。因忆先丘垄,于今是极边。
古人不逢范希文,今人却睹天水君。白简何能避绿盭,一丝力欲回千钧。
自从圣主赐环后,海内洗足趋龙门。争嘘舌津闰月旦,旋窃眼色为风云。
致君尧舜在早晚,慎莫便使巢由闻。
北客未尝眉自颦,南人夸说齿生津。
磨钱和蜜谁能许,去蒂供盐亦可人。
江湖落魄,鬓成丝、遥忆扬州风物。十里楼台,帘半卷、玉女香车钿壁。后土祠寒,唐昌花尽,谁看琼枝雪。山川良是,古来销尽雄杰。落日烟水茫茫,孤城残角,怨入清笳发。岸*扁舟人不寐,柳外渔灯明灭。半夜潮来,一帆风送,凛凛森毛发。乘流东下,玉箫吹落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