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台披素抱,极目惕深衷。鹿耳雄关险,鲲身铁锁崇。
汤汤洪浪渺,霭霭白云濛。报国惭才菲,丹诚竭海东。
猜你喜欢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lí)春雨。
请代我,向东坡旧邻问候,就说我,羁绊在玉堂深处。问东坡:自从我走以后,又有谁来过?是否雪压小桥,这断了来路?我将归去啊,我将归去,徜徉东坡,沐浴催耕的春雨。
参考资料:
1、杨恩成.宋词观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90
2、叶嘉莹.,苏轼词新释辑评(中):中国书店,2007:966-968
3、陶文鹏.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卷:河南文艺出版社,2007:137-138
东坡:指贬谪黄州时的旧居以及邻人。玉堂:指翰林苑。别后:指苏轼于元丰七年(1084)四月离开黄州。压:覆盖。小桥:指黄州东坡雪堂正南的小桥。一犁:形容春雨的深度。
首二句“为向东坡传语,人玉堂深处”,以明快的语言,交待他“玉堂(翰林院)深处”,向黄州东坡表达思念之情,引起下文。这两句的语气,十分亲切。苏轼心目中,黄州东坡,俨然是他的第二故乡,所以思念之意才如此殷切。
次二句“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是“传语”的内容,是苏轼对别后黄州东坡的冷清荒凉景象的揣想。先设一问以避免平直。有此一问,便曳生姿,并能引出下文。“雪压小桥无路”,仍承上句带有问意,似乎是说:别后有没有人来?是雪压住了小桥,路不通吗?以景语曲折表达之,既富于形象性,委婉深曲。是与否之间,都表现了对别后黄州东坡的无限关心。
末三句“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紧承上意,亦是“传语”的内容,表达归耕东坡的意愿。“归去,归去”,直抒胸臆,是愿望,是决定,是决心。“江上一犁春雨”,是说春雨喜降,撬犁地春耕,补充要急于“归去”的理由,说明“归去”的打算。“一犁春雨”四字,使人自然地想起他所作《江城子》词“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的意境。“一犁春雨”四个字更是“皆曲尽形容之妙”,妙就妙捕捉住了雨后春耕的特殊景象,情感轻快。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轼颇多气势磅礴之作;但他一生中也有很多淡雅清秀的词作,显示了东坡创作风格的多样性。这首《如梦令》便代表了苏轼创作清淡的一面,词中不设奇险之语,清新淡雅而自然。
秣陵珂马晋陵舟,三十年来忆旧游。浩气不随秾李艳,清风常共大江流。
韩公未老齿先豁,杜子多愁鬓巳秋。我欲相寻问真诀,崆峒道士肯点头。
柳叶桃红几度新,寒窗独坐不知春。世间碌碌随流者,空有须眉丑妇人。
西园春暖树参差,曾向园中共酒卮。对面斗来新叶子,隔河呼出好花枝。
合盘佳会逢时约,橄榄余甘入梦思。他日归来温故事,还寻石上旧题诗。
粤城衰柳拂金堤,雨里秋襟惜解携。
客散江亭闻断雁,酒醒沙馆候鸣鸡。
枫桥夜冷吴讴起,笠泽天寒楚望迷。
天路云山从此别,一封愁札为君题。
落日空山,暝烟赴处行人绝。为谁携恨到江南,泣尽枝头血。
最是五更寒彻。一声啼、一声悲咽。纱窗惊散,蝴蝶游魂,梨花香雪。
才见飞来,料应未是经年别。吴山不减蜀山春,何事思归切。
回首绿阴成叠。早东风、落红时节。闲情最苦,一春无绪,寸肠千结。
我本农家世贱贫,一门相继亦簪绅。
当知来处非今日,莫学诗人只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