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郎山前烟雨昏,疏灯小市愁偏门。
上船初发十字港,鼓棹忽过三家村。
孤鸾对镜空自感,老龟搘床何足论!但愿诸公各戮力,上助明主忧元元。
猜你喜欢
风吹芦荻声飕飕,晚潮入港浮孤舟。
老民已扫市朝迹,造物全付江湖秋。
项里庙前是鱼市,禹会桥边多酒楼。
醉来且复过此日,莫为碪杵悲无裘。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nǎn)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炉火照彻天地,紫烟中红星乱闪。
炼铜工人在明月之夜,一边唱歌一边劳动,他们的歌声响彻了寒峭的山谷。
参考资料:
1、詹福瑞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94.
炉火:唐代,秋浦乃产铜之地。此指炼铜之炉火。
赧郎:红脸汉。此指炼铜工人。赧:原指因羞愧而脸红,此指脸被炉火所映红。
在这首诗里,诗人饱含激情,唱出了一曲劳动者的颂歌,这在唐诗中是不多见的,因而弥足珍贵。
炉火,旧注有的解释为炼丹之火,有的说是渔人之火,这些说法都不妥当。清人王琦认为是冶铸之火,这个看法得到普遍的认同。因为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秋浦多矿,尤产银产铜。冶炼之炉火,红光冲天,故能照耀天地。紫烟独具色彩的美感。李白喜用此词。如“身披翠云裘,袖拂紫烟去”,“素手掏青霭,罗衣曳紫烟”,以及著名的“日照香炉生紫烟”等等。前二例的“紫烟”,是李白神往的仙界中的意象,即所谓紫气祥云。后一类则是自然景象。本诗的“紫烟”句,则是对炉火的红星在紫色烟雾四射飞进的描写。用“紫烟”而不用“浓烟”,既淡化了冶铸工匠的艰辛,给这种劳动场景赋予了一层美丽多姿的色彩,又体现了诗人对色彩美的捕捉能力。
“赧郎”一词,旧时有人认为这是吴语,是“歌者助语之词”,即是象声词,是工匠们歌唱的某一音节。此说难以确证。赧,本指羞红的脸色,郎是对男子的尊称。“赧”此处引申为“红”义,“赧郎”指被熊熊炉火照红的冶炼工匠。这种解释是通达的。工匠们在寒夜里,在月光下,仍然辛勤地忙碌着,喊着嘹亮的号子,唱着粗犷的山歌,歌声在寒夜传得很远很远,在河面上飘飞,在山谷里回荡,不但使旷野的氛围变得热烈,也驱走了他们自身的疲乏和劳顿,寒夜也似乎不那么漫长了。
全诗只有二十个字,但传神写照,将冶炼工匠的生活与形象刻划得维妙维肖,动人心弦,诗人对冶炼工人的敬爱与颂扬之情也得到自然的流露。
“炉火照天地”,通过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冶铸工场的热烈气氛,给全诗定下了热烈欢快的基调。从画面上看,形成一个亮点,处于中心位置。这映照天地的炉火,既是工人们劳动的反映,也和他们豪迈爽朗的心情相映衬。“红星”一句则是对上句的补足,从细节对炉火进行刻画。着重从色调的红与紫的对比、星与烟的排比入手,抓住了最富代表性的特征。而一个“乱”字,更是巧妙而逼真地将火花四溅,紫烟升腾的冶炼场面再现出来。以如此十字便准确生动地概括出一个热烈喧腾、生机勃勃的场景,不能不叹服诗人的如椽大笔。最后二句,顺势进入对人的描写。先用“明月夜”照应上文的“炉火”,写工匠们深夜劳作的艰辛。农人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但冶炼工人们却不能如此运作。铁水未化,便不能下岗,夜以继日才是他们的特点,这不经意的一句,恰到好处地写出了他们与农民的生活规律及劳动方式的差异来。尽管如此,工人们还是喜欢自己的职业的,当铁水出炉之时,他们会为自己的杰作而自豪,而歌唱。那声震寒川的歌曲,就是他们此刻心境的最好说明。这就把劳动者勤劳善良的性格特征鲜明地表现出来。
迢迢西望越山青,水宿山行是几程。
为忆象耕遗迹事,劳心虽苦未劳形。
客舍适无事,出门春满山。东风孤寺外,夕照小桥湾。
倚杖入云去,拨舟随水环。武陵意一往,未必非人寰。
老眼苍茫似夕晖,黄昏虽近兴难违。崖幽石误青猿坐,江迥帆疑白鹭飞。
矮屋观书晴后喜,秃豪作画雾中挥。欲呼木客弄明月,人静山空未掩扉。
世情谁不爱浮荣。利和名。两关扃。识破归来,林下傲馀生。
万顷烟霞真伴侣,猿鹤老,水风清。
任教□骑走尘缨。掩柴荆。坐忘形。一味闲闲,斜日照窗棂。
试问知音何处也,云汉阔,远山青。
秉烛坐深更,严城乱柝声。寒云双阙迥,夜雪万家明。
世事清樽尽,边愁白发生。匡时须计远,和敌竟功成。
自有张衡赋,谁怜李广情。剑尘时一拂,莫遣暗龙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