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舫篮舆不许前,白头行脚意超然。
舜江禹穴千山水,尽在高人拄杖边。
猜你喜欢
鱼鼓声中白巾,南山笋蕨一番新。
长安不是无卿相,林下平津独可人。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chén)銮(luán)。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在大海的寒波中,我同倭寇周旋已有十年之久;我站在这里,遥望着京城宫阙。
我的心血如同洒在千山万岭上的浓霜,把满山的秋叶都染红了。
参考资料:
1、王英志主编.历代名家绝句评点:汕头大学出版社,2001.04
2、傅德岷,李书敏主编.中华爱国诗词散文鉴赏大辞典:重庆出版社,1997
十年:指作者调往浙江,再到福建抗倭这一段时间。从嘉靖三十四年调浙江任参将,到嘉靖四十二年援福建,前后约十年左右。孤臣:远离京师,孤立无援的臣子,此处是自指。宸銮:皇帝的住处。
此诗以十分形象化的手法,抒发自己的丹心热血。
首句“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此诗虽为登临之作,却不像一般登临诗那样开篇就写景,而是总括作者在苍茫海域内东征西讨的卓绝战斗生活。“寒”,既指苍茫清寒的海色,同时也暗示旷日持久的抗倭斗争是多么艰难困苦,与“孤臣”有着呼应关系。第二句写登临,又不是写一般的登临。“望宸銮”,交待出登临望阙台的动机。“孤臣”,不是在写登临人的身份,主要是写他当时的处境和登阙台时复杂的心情。战斗艰苦卓绝,而远离京城的将士却得不到来自朝廷的足够支持,作者心中充满矛盾。得不到朝廷支持,对此作者不无抱怨;可是他又离不开朝廷这个靠山,对朝廷仍寄予厚望。所以,他渴望表白自己的赤诚,希望得到朝廷的支持。正是这矛盾的心情,促使作者来到山前,于是望阙台上站起英雄伫望京师的孤独身影。至此,我们才会看到,第一句诗不是徒然泛设。它其实为下面的登临起着类似领起的作用。没有多少年艰苦的孤军奋战作前题,那么此次登临也就不会有什么特殊的感情、“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这一联是借景抒情。作者登上望阙台,赫然发现:千峰万壑,秋叶流丹。这一片如霞似火的生命之色,使作者激情满怀,鼓荡起想像的风帆。这两句诗形象地揭示出封建社会中的爱国将领忠君爱国的典型精神境界。在长达十来年的抗倭战争中,作者所以能在艰苦条件下,不停懈地与倭寇展开殊死较量,正是出于爱国和忠君的赤诚。“繁霜”二句,作者借“繁霜”、”秋叶”向皇帝表达自己忠贞不渝的报国之心。虽然,王朝对自己海上抗战支持甚少.而且甚有责难。但自己保家卫国的一腔热血虽凝如繁霜,也要把这峰上的秋叶染红。作者轻视个人的名利得失,而对国家、民族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哪怕自己遭致不公之遇,也仍然忠心耿耿地驰海御故。由于作者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高尚的爱国情怀,尽管是失意之作,也使这首诗具有高雅的格调和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这首诗用拟物法,以繁霜比喻自己的鲜血,形象生动,在艺术表现上极富感染力,读其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不愧为千古传颂的名作。
向烟霞堆里,著吟屋、最高层。望海日翻红,林霏散白,猿鸟幽深。双岑。倚天翠湿,看浮云、收尽雨还晴。晓色千松逗冷,照人眼底长青。闲情。玉尘风生。摹茧字,校鹅经。爱静翻缃帙,芸台棐几,荷制兰樱。分明。晋人旧隐,掩岩扉、月午籁沈沈。三十六梯树杪,溯空遥想登临。
庾郎自诳誇重九,北海常类客无酒。肯教白发负黄花,不为虚名留岘首。
人生能换几星霜,我非石心与木肠。乾愁漫解祇自慰,消长只系吾行藏。
弃书学剑犹有得,西斩楼兰北疏勒。从军直到单于台,封侯万户何人哉。
图形未许凌图上,草檄观君试豪放。山阴回时迹已陈,高阳大醉情何畅。
为君悲歌和哀筝,请君更草丽人行。吴姬赵女两愁绝,一笑当时空目成。
行行且作归装束,子云校书入天禄。一杯且复中圣贤,周南留滞谁我怜。
买田早约鸱夷子,相与躬耕不计年。
须看远山相对蹙,莫欺病齿恼衰翁。
道德清平,贤者真易化。世梦知空,几人放下。厌浊清居,周天运爻卦。
身是行庵到处家。养就圆光,碧虚无执把,万里清澄,自然悬挂。
物外逍遥,潇潇真脱洒。悟者超升学者麻。
一枝紫竹两青鞋,只麽穷年亦自佳。
理乱不知閒世界,浮休自若老情怀。
竹居可使食无肉,草具宁须菜与鲑。
春入灯花供别岁,葛巾随分对荆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