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人但笑腹便便,枕藉诗书正昼眠。不识先生真悟处,未离文字已逃禅。
猜你喜欢
诗书读破自融神,不羡云安曲米春。黄卷至今真味在,莫将糟粕待前人。
月落城乌啼未了,起来翻为无眠早。薄霜庭院怯生衣,心悄悄,红阑(lán)绕。此情待共谁人晓?
月亮已经落下,城头上栖息的乌驴仍啼呜不已。我辗转难眠,索性披衣到庭院里去。院子里结着薄霜,寒意透入我尊薄均夏衣。我在回廊里徘徊,忧愁满腹,这种心绪能告诉谁人知道呢?
参考资料:1、(清)纳兰性德著;侯清恒,李少辉注评.纳兰词赏析,:中国言实出版社,2015.04:第472页2、(清)纳兰性德著;墨香斋译.纳兰词双色插图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10:第282页。
天仙子: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此调有单调、双调,唐人用单调,宋以后始有双调,此体为单调小令,三十四字,五仄韵。城乌:城楼上的乌鸦。“薄霜”句:谓清晨庭院里一层薄霜,凉意袭人,夏衣已不胜其寒。生衣:夏衣。唐王建《秋日后》:“立秋日后无多愁,渐觉生衣不著身。”
这是一首表达相思和孤寂之情的词作。
整首词前五句都是写景,对那位夜来无眠的愁人形象进行了生动的刻画,通过愁人的耳之所闻,心之所思,身之所感等细节的描写,勾画出他此时的孤寂与无聊意绪。
夏天的衣服想必是较为单薄的,而词人在内悲凉之中,似乎也忘记了更换衣物,就这样穿着单衣来到庭院中。此时此刻,词人唯觉得八中悄然黯淡,左右环顾,看红色的栏杆围绕四同,改言又止之下,只是叹了一句,心中这样的情怀不知有谁知道。纳兰调是含素的,而有时甚至略显晦涩。“心悄悄,红阑绕”,若是有人相伴,则不会到这样孤寂无期的境地,即使失眠,也能同游庭院中,清设闲话,或仅仅是陪伴也好神。
最后一句写情,将词中所酝酿的愁怨一下子抒发出来,令人动容。
全词通篇都使用了词人最为擅长的白描手法,空灵自然,景情俱到,篇末点旨,但景情俱到。整首词显得格外空灵自然。在篇末,搁下一个或许已不需要回答的问题,将全词孤清寂寞意境推向了顶点。全词表达了词人相思孤寂的情怀。
翩翩文彩迈时流,拥传俄看出帝州。大别山前春色满,还谁同眺岳阳楼。
寒宵枯坐类逃虚,忽梦春风二月初。几亩柔桑栗留语,一池浅水活东书。
花从绝境非甘隐,草有生机讵忍锄。腷膊寒鸡催漏尽,似怜蜗角靳螬余。
北风吹冷薄寒裘,万里遥怜上国游。雪色迷人明两岸,江声入夜到孤舟。
春归忽听云霄雁,昼卧惟闻渚水鸥。葵草向阳余素志,故园虽好敢淹留。
楮衾封冷白凝霜,展转无眠夜未央。
风欲送愁先卷帐,雨嫌多梦故敲窗。
自惭鼓瑟投齐好,谩接歌舆效楚狂。
起把离骚读幽闷,楚词还似楚江长。
舞似前溪歌似秦,绮罗秋夜不胜春。可怜明月能留客,却笑桃花解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