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途穷。
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
俊鹘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
今朝喜处君知否,三丈黄旗舞便风。
猜你喜欢
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yǐ)风萦柳絮(xù),绛(jiàng)唇得酒烂樱珠。尊前呵(hē)手镊(niè)霜须。
只记得昨夜风声一片,却不记得何时醒来,看江上大雪纷飞,想这瑞年,明年麦子定能丰收,只要百姓吃饱我就不愁了。
歌女林临风而立,身边飞舞的雪花如柳絮,喝下美酒的红唇,如樱桃绚烂,我则在酒杯前吁气措手,摸着白胡须。
参考资料:
1、唐圭璋.《唐宋词选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年4月第一版:第192页
苏:即江苏苏州市。
翠袖:指穿翠绿衣裳的歌女。绛唇:红唇。樱珠:樱桃。这两句是说歌女的舞袖上萦绕着随风飘来如同柳絮般的雪花,当她举杯饮酒时双唇好似烂熟的红樱桃。镊:拔除。霜须:白须。
整首词境界鲜明,形象突出,情思深婉,作者以乐景表忧思,以艳丽衬愁情,巧妙地运用相反相成的艺术手法,极大地增强了艺术的形象性,深刻地揭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词的首句,“万顷风涛不记苏”的“苏”,当指苏州,旧注中的“公”,当指苏轼。这一句说的是苏轼未把苏州为风灾荡尽的田产记挂心上。
词上片写词人酒醉之后依稀听见风声大作,已记不清何时苏醒过来,待到天明,已是一片银装世界。词人立刻从雪兆丰年的联想中,想象到麦千车的丰收景象,而为人民能够饱食感到庆幸。下片回叙前一天徐君猷过访时酒筵间的情景。歌伎的翠袖柳絮般洁白、轻盈的雪花萦绕中曳,她那红润的嘴唇酒后更加鲜艳,就像熟透了的樱桃。而词人却酒筵歌席间,呵着发冻的手,捋着已经变白了的胡须,思绪万端。
词人摄取“呵手镊霜须”这一富有典型特征的动作,极大地增强了艺术的形象性和含蓄性,深刻地揭示了抒情主人公谪贬的特定环境中的忧思。这一忧思的形象,衬以白雪萦绕翠袖和鲜艳的绛唇对比强烈,含蕴更丰。
上片比较明快,下片更显得深婉,而上片的情思抒发,恰好为下片的无声形象作提示。上下两片的重点是最末的无声形象。它们彼此呼应,互为表里,表现了词人一个昼夜的活动和心境。遣词、用字的准确形象,也是这首词的特点。如“不记”二字,看来无足轻重,但它却切词序“酒醒”而表现了醉中的朦胧。“但令”一词,确切地表达了由实景引起的联想中产生的美好愿望。“烂樱珠”,着一“烂”字,活画出酒后朱唇的红润欲滴。
壬子七月十八九,羽檄纷驰报郡守。上海南汇两邑人,一旦其鱼几万口。
郡守告予往勘灾,华娄两宰同去来。目惨不忍齿颊述,芦䕠掩胔心神哀。
馀则入海不可问,田庐荡荡无尘埃。崇明宝山同此难,靖江江阴亦罹患。
他邑已发催饷符,老夫读符添浩叹。呜呼!祸非由海降自天,灵佑百姓胡为然?
山左产麟昭圣端,吾乡遭水纪尧年。
劝韩公,归东路,人子细消详。谈教我,须要写词章。地慈尊几旦,轮显,圆相明光。谁得,心无碍,古庆好施张。长。真善做,心灵点,常使玎铛。声敲振动,响尽琅琅。友须凭行果,花绽、金蕊馨香。鸟朗,蟾现处,正照满庭芳。
弱冠无所就,百忧钟一身。世德既颠坠,素怀亦堙沦。
风烟隔嵩丘,羸疾滞漳滨。昭代未通籍,丰年犹食贫。
敢求庖有鱼,但虑甑生尘。俯首愧僮仆,蹇步羞亲宾。
岂伊当途者,一一由中人。已矣勿复言,吾将问秋旻.
骏马牵来御柳中,鸣鞭欲向渭桥东。
红蹄乱蹋春城雪,花颔骄嘶上苑风。
硫黄橘气最难当,煎药须教莫近傍。
顿处常教遮得暗,切须休露太阳光。
王子回船,还只是、戴公无兴。试思之、雪中林壑,琼辉玉映。
佳客冲寒来半夜,主人扫雪开三径。便拥炉、命酒炙车螯,才相称。
前古事,休重咏。翻旧案,行新令。唤官奴秉烛,肉屏围定。
画角吹梅天未晓,金钗剪烛人初静。更新词、一曲满江红,君须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