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言路记同游,回首那知岁月流。
已叹数公随物化,却欣二老与余留。
去天不谓逾三岁,补外那知尚一州。
想得赐环俱在即,不应似我老林丘。
猜你喜欢
屡约游山久未谐,山灵应笑事多乖。白云明月徒清典,短屐轻舆负好怀。
遥忆金尊双舞剑,谁提铁笔一镵崖。刘郎更与桃花约,三月春风正自佳。
东风吹雨意迟迟,为忍春寒读寄诗。妇哭远村闻竟夜,乌飞庭树叹无枝。
堙江一掌吾犹弱,亲突三年世未知。惭愧故人论出处,平生文若讵同时。
西湖春二月,结客少年游。
骏马黄金勒,长身紫绮裘。
爱花论担买,嗜酒满船浮。
两载缘何事,台州又越州。
先生风节昔人似,白发箪瓢犹嗜书。家有校书诗百首,可能乞我助三馀。
厚於太古暖於春,耳目无营见道真。
果使屈原知醉趣,当年不作独醒人。
世乱他乡见落梅,野塘晴暖独徘(pái)徊(huái)。
船冲水鸟飞还住,袖拂杨花去却来。
季重旧游多丧逝,子山新赋极悲哀。
眼看朝市成陵(líng)谷,始信昆明是劫灰。
经历大乱,流落到南国他乡,独自徘徊,在落梅如雪的晴光野塘。
渔舟惊起水鸟,又翩然落下;拂不去的杨花,飘飘扑来偎人依傍。
昔日的友好知己啊,而今多已逝去,我和庾信一样,暮年诗赋满怀悲怆。
眼看繁华的宫阙街市毁成瓦砾,天崩地陷了,惨痛的浩劫大殃。
参考资料:
1、程千帆,沈祖棻注评.古诗今选:凤凰出版社,2010.04:第404页
2、李明春,于翔选编.九州情思: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88.11:第68页
途经:路过。
季重:吴质字。子山:庾信字。
朝市:朝廷与市肆。陵谷:高岸、深谷。劫:梵语“劫波”的省略。
“”诗一开头,便点明了“世乱”这样一个大的背景。“见落梅”而人在“他乡”,便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家乡的梅花。南方“他乡”的梅花已落,而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梅花恐怕刚刚绽放吧。由此又想到故乡是否依旧,亲人们是否还都平安。然而,这一切却无从得知。此时诗人在这荒凉的野塘之畔独自徘徊。接下来二句“船冲水鸟飞还住,袖拂杨花去却来”虽是写眼前野渡无人、花鸟自得的悠然景色,实际上却通过环境的死寂,侧面地呈现出战乱所造成的百姓流离,人口锐减的现实。“飞还住”、“去却来”又恰恰代表着诗人的悲怨忧虑,表现了“剪不断、理还乱”,挥之不去,拂之还来的烦恼思绪。
“”这是借用古人的故事,来叙述自己的痛苦境遇。诗人这里以季重、子山自比,说旧游之处许多老友都已死掉了,自己近来所作诗文极尽悲哀。这两句,用典极为贴切、恰当,从大的社会历史背景,到具体的感情脉络,典故与现实都息息相关。因而,不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而且,大大丰富了语言的容量。
最后二句“眼看朝市成陵谷,始信昆明是劫灰,”也是用典。据传,汉武帝开掘昆明池,在池底发现许多黑灰。到东汉明帝时,胡僧竺法兰来中国,说:“世界终尽,劫火洞烧,此灰是也。”这二句是说:我亲身经历了战乱眼看着繁华的都市化为灰烬,夷为荒凉的平地,才相信昆明池底之物确是劫灰,天地确是由成而毁。从“眼看”到“始信”,不仅说明了变迁之大令人难以置信,而且,其中蕴藏着人生如梦的深切悲伤和无力回天的哀诉。有着痛定思痛的彻骨之恨。语虽淡,但情至深。
这首诗在艺术上最大的特点是情感脉络清晰、连贯,节奏性很强,声音韵律与心绪的律动和谐统一。首联是引子,触景生情;颔联主要表达一种情绪,创造出浓郁的悲怆气氛。颈联直切主题,镂刻入骨,鲜明而深沉。尾联写所思所悟,言有尽而味无穷。
彭城官居冷如水,谁従我游颜氏子。
我衰且病君亦穷,衰穷相守正其理。
胡为一朝舍我去,轻衫触热行千里。
问君无乃求之与,答我不然聊尔耳。
京师万事日日新,故人如故今有几。
君知牛行相君宅,扣门但觅王居士。
清诗草圣俱入妙,别后寄我书连纸。
苦恨相思不相见,约我重阳嗅霜蕊。
君归可唤与俱来,未应指目妨进拟。
太一老仙闲不出,张安道为太一宫使。
踵门问道今时矣。
因行过我路几何,愿君推挽加鞭箠。
吾侪一醉岂易得,买羊酿酒従今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