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沄沄与水争,披襟照见发华惊。
少年忧患伤豪气,老去经纶误半生。
休向朝廷论一鹗,只知田里守三荆。
清溪几曲春风好,已约归时载酒行。
猜你喜欢
楚山修竹,自娟娟、不受人间袢暑。我醉欲眠伊伴我,一枕凉生如许。象齿为材,花藤作面,终是无真趣。梅风吹溽,此君直恁清苦。须信下榻殷勤,_然成梦,梦与秋相遇。翠袖佳人来共看,漠漠风烟千亩。蕉叶窗纱,荷花池馆,别有留人处。此时归去,为君听尽秋雨。
自笑酸寒老孟郊,厌看俗事聚牛毛。故乡甚爱鲈鱼美,冷掾何嫌马骨高。
少日宦情原淡泊,凉风客鬓转刁骚。荷衣槐笏徒拘束,不似芒鞋白纻袍。
伊川十四五,亲从元公学。吟风弄月时,每寻颜子乐。
洎乎廷臣荐,自谓学不足。大贤出处心,翛然异流俗。
闻道西楼下,香风飏绮罗。无钱沽酒得,不醉奈愁何。
老去春缘薄,慵来睡兴多。闭门终一枕,亦不梦南柯。
大树无枝向北风,十年遗恨泣英雄。
班师诏已来三殿(diàn),射虏(lǔ)书犹说两宫。
每忆上方谁请剑,空嗟(jiē)高庙自藏弓。
栖(qī)霞岭上今回首,不见诸陵白露中。
三殿:指朝廷。两宫:指被金所俘的徽宗、钦宗二帝。
高庙:指赵构。庙号高宗,故称。
栖霞岭:在杭州西湖滨,岳坟所在地。诸陵:指南宋六个皇帝的陵墓。在今浙江绍兴东三十六里之宝山(又名攒宫山)。
这首《吊岳王墓》作于何年已不可考,但可以说是诗人亲临栖霞岭岳飞墓,有感而作。
首联“大树无枝向北风,十年遗恨泣英雄”。第一句是写景,岳飞惨死于奸佞之手,墓边的大树为其所感,树枝随风摇曳,纷纷奋然指向南方。这是全诗中唯一写到诗人所见的岳飞墓的,尽管只此一句,却是极传神之处。关于树枝南指,读者应以审美的目光借助想象去观照这一非现实却超越了现实的艺术境界。这一境界是感动人心的,它寄托了诗人强烈的爱憎之情。接下去“十年遗恨泣英雄”更是慷慨悲凉之笔。高启于岳飞墓前,望着树枝南指的大树,想起了令人痛心的往事,于是无限悲愤,见于笔端。
第三、四句“班师诏已来三殿,射虏书犹说两官”,从文字上看,意思是说朝廷已经岳飞下了班师的命令,而韩世忠仍然投书斥军,表达其恢复之决心。诗人在这里是以前一句写投降者的卖国苟安,后一句写抗敌都始终以恢复为己任,两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可以说这一联是对南宋政治的高度概括。
第五、六句“每忆上方谁请剑,空嗟高庙自藏弓”,这里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正直敢谏的朱云,另一个是被诬灭族的英雄韩信。在这一联中;诗人由岳飞被害想到朱云请上方宝剑铲除佞臣,想到汉高祖忘恩负义诬陷谋杀忠臣。“每忆”两字,表露了对忠臣被杀的无限遗恨以及对这一事件的关心和哀叹,而“空嗟”两字,则表达了对杀害岳飞的高宗的愤慨。这一联诗人的想象纵横驰骋,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悲哀和感伤。
末联“栖霞岭上今回首,不见诸陵白露中”。诗人在岳飞墓前回首北望,只有茫茫白露,不见远方宋代诸帝王的陵墓。这两句看上去极白,但却写得空灵婉曲,含而不露。既然“回首”又“不见诸陵”,那么要把不见之物——诸墓陵——写出来的原因就是诗人于栖霞岭上凭吊岳飞墓时,自然联想到了它——诸陵——这里像征着宋代王朝。昔日的宋王朝一去不在,诗人到此只是哀悼那时惨死的英杰,而对那个朝代,那个朝代的君王则毫无怀念。这一联是全诗的诗眼,更加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于岳飞的怀念之情和对南宋王朝杀害岳飞的痛恨。诗人伫立于岳飞墓前,眼前是茫茫白露,这姜迷清冷的意境更增强了此诗悲哀感伤的色彩。
古渡荒城瞰碧天,茑萝斜挂夕阳烟。寒溪不断流今古,枫叶辞秋过客船。
为喜新凉入酒杯。自斟自劝自徘徊。暑才溽处云先合,诗欲成时雨早催。
吟草阁,赴兰台。江山金碧画图开。天教一片滇南景,逐我多情万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