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家枢相扶天极,气凌霜雪忠贯日。
史家有笔叹无人,今有此人无此笔。
君侯名家千里驹,拱璧盈尺径寸珠。
合登清庙荐六瑚,合参豹尾随属车。
胡为小缓云间翮,竭来螺浦分风月。
开轩不与俗客谈,明月清风入牙颊。
只今上印去朝天,春风玉笋催缀班。
相门有相君勉旃,凌烟再写进贤冠。
猜你喜欢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七弦一作:七丝)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七弦 一作:七丝)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39
2、吴昌恒等.古今汉语实用词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286
3、蘅塘退士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61
(七弦 一作:七丝)泠泠:形容清凉、清淡,也形容声音清越。丝:一作“弦”。松风: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凄凉。琴曲中有《风入松》的调名。
此诗题一作“弹琴”,《刘随州集》与《全唐诗》均为“听弹琴”。从诗中“静听”二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琴是中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由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幽清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变革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毕竟成了“古调”,已经没有几个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有人以此二句谓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他的集中有《幽琴》(《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诗曰:“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其中四句就是这首听琴绝句。“所贵知音难”也正是诗的题旨之所在。“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中秋不必拘三五,惟望时方月正圆。已荐社壝通肸蚃,始开宾席对婵娟。
清光自喜今宵满,俗会从输一日先。乐事几为风雨破,直须欢饮倍常年。
冰泮池水绿,春意亦已归。长杨特多思,浩荡随风飞。
弄舟不用楫,漾漾陶春晖。回还无终极,孰谓江湖非。
举觞属坐人,行乐常苦稀。一醉捐百虑,念子勿相违。
乘日复来游,北林稍芳菲。当令鱼与鸟,识我心无机。
春光将老杏花残,犹自惊心带泪看。记得去年今日里,布衣羸马出长安。
邻儿半夜哭,或言忆前生。前生何所忆,或者变文名。
我有一箧书,属草殊未成。涂乙迨一纪,甘苦万千并。
百忧消中夜,何如坐经营。剪烛蹶然起,婢笑妻复嗔。
万一明朝死,堕地泪纵横。
茂宰隳官去,扁舟著彩衣。湓城春酒熟,匡阜野花稀。
解缆垂杨绿,开帆宿鹭飞。一朝吾道泰,还逐落潮归。
黄栗留,黄栗留,寂寂寞寞传声幽。桃花吹堕杏花起,重叠春冈春树稠。
耳闻之,心萧然,花飞花落溪潺湲。呜呼此友兮真忘言,空山无人春亦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