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艳争娇最是他,教人嫌少不嫌多。
初酣晓日红千滴,晚笑东风淡一涡。
自是花中无国色,非关格外占春窠。
开时悭为渠侬醉,却恨飘零可若何。
猜你喜欢
吾诗多为海棠哦,花意依前怨不多。
已拆未开浑是韵,乍浓还淡总由他。
留连春色能销底,请托东风定肯麽。
岂是少陵无句子,少陵未见欲如何。
小园不到负今晨,晚唤娇红伴老身。
落日争明那肯暮,艳妆一出更无春。
树间露坐看摇影,酒底花光并入唇。
银烛不烧渠不睡,梢头恰恰挂冰轮。
暖醉寒醒各自奇,千花谁是复谁非。
燕支浓透春风面,翡翠新裁生色衣。
破落东皇能许劣,庄严西子较些肥。
痴儿犹恨无香在,紫蝶黄蜂政打围。
山是朝廷赐,名从古昔傅。
为堂居此地,汲水记前贤。
雨露馀根在,荆榛细蔓缘。
困来求一盏,打坐亦安禅。
独倚牙樯数客程,残年风景足乡情。寒天半夜无人语,明月满船闻雁声。
云外好山如有约,烟中野树不知名。明朝乌鹊桥头闹,应是人家出户迎。
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yì)差池不及群。
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xūn)。
高楼上风雨如晦感动于杜司勋的诗文,他羽翼短小无力奋飞赶不上同群的人。
倾注心血刻意写诗感伤时事又伤离别,人世间值得推崇和赞誉的只有杜司勋!
参考资料:
1、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26-127
2、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15-716
风雨:抒写风雨怀人之情。斯文:此文,指他当时正在吟诵的杜牧诗作。差池:犹参差。指燕飞时尾羽参差不齐。
杜司勋:即杜牧,晚唐时期诗人、散文家。刻意:有意为之,此指别有寄托。伤春:因春天到来而引起忧伤、苦闷。复:又。伤别:因离别而悲伤。
首句“高楼风雨感斯文”,写自己对杜牧诗歌独特的感受。这是一个风雨凄凄的春日。诗人登上高楼,凭栏四顾,只见整个长安城都沉浸在迷茫的雨雾中。这风雨如晦的景象,正好触动胸中郁积的伤世忧时之感。
正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诗人对杜牧的诗作也就有了更深切的感受,因为后者就是“高楼风雨”的时代环境的产物。杜牧的“斯文”,不能确指,也不必确指,应是感伤时世、忧愁风雨之作。
次句“短翼差池不及群”,转说自己,也暗含杜牧。这是一首送别诗。李商隐用“差池”暗寓“伤别”之情。这句是说,自己正如风雨中艰难行进的弱燕,翅短力微,赶不上同群。
这是自伤身世孤孑,不能奋飞远飞,也是自谦才力浅短,不如杜牧。这后一层意思,正与末句“唯有”相呼应。上句因“高楼风雨”兴感而兼写双方,这句表面上似专写自己。其实,“短翼差池”之恨不独李商隐。他另一首《赠杜十三司勋员外》曾深情劝勉杜牧:“心铁已从干镆利,鬓丝休叹雪霜垂。”正说明杜牧同样有壮心不遂之恨。这里只提自己,只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
“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唯有杜司勋。”三、四两句极力推重杜牧的诗歌。伤春、伤别,即“高楼风雨”的忧时伤世之意与“短翼差池”的自慨身世之情,也就是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伤春”、“伤别”,高度概括了杜牧诗歌的主要内容与基本主题,并揭示了带有那个衰颓时代所特有的感伤情调的艺术风格。“刻意”二字,既强调其创作态度之严肃,又突出其运思寓意之深厚,暗示他所说的“伤春伤别”,并非寻常的男女相思离别,伤心人别有怀抱。末句“唯有”二字极高评价了杜牧在当时诗坛上的崇高地位。
这首诗之蕴含着丰富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诗人极力称扬杜牧,实际上含有引杜牧为同调之意。既评杜,又属自道。同心相应,同气相求,诗人在评杜、赞杜的同时,也就寄托了自己对时代和身世的深沉感慨,暗含着诗坛寂寞、知音稀少的弦外之音。
蒙愠未能忧悄悄,得闲时复醉昏昏。
知君亦学无言语,岂悟维摩不二门。
病懒近来全废学,宦游唯是苦思乡。
粗知会计犹堪仕,贪就功名有底忙。
怀旧暗听秋雁过,梦归偏爱晓更长。
故人知我今何念,拟向东山赋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