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宫阁里。
出入侍丹墀。
开笥方罗縠。
窥镜比蛾眉。
初别意未解。
去久日生悲。
憔悴不自识。
娇羞余故姿。
梦中忽髣髴。
犹言承燕私。
猜你喜欢
生平宫阁里,出入侍丹墀。开笥方罗縠,窥镜比蛾眉。
初别意未解,去久日生悲。憔悴不自识,娇羞馀故姿。
梦中忽仿佛,犹言承宴私。
扁(piān)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对晚汀(tīng)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乘舟避难江南,就像失群的大雁,孤独的浮云。穿梭在连绵的烟尘之中,回国中原已泪满襟。
碧山对着水边的平地有丝丝凉意,看着枫树叶和芦苇根。太阳落山了水波平静了怨恨离开了家乡。
参考资料:
1、陈长喜.中国历代词曲赏读.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09月:第332页
扁舟:小舟。
汀洲:水中或水边的平地。
上阕写自己背井离乡,像“旅雁孤云”一般凄苦,回首中原战火纷飞,不觉涕泪沾巾。
起首二句叙事即景自寓身世经历。乘一叶扁舟,到江南去避难作客,仰望那长空中失群的旅雁和孤零飘荡的浮云,不禁深感自己的境遇正复相类。两句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亦赋亦比亦兴,起得浑括自然。“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两句写回首北望所见所感。中原失守,国士同悲。这两句直抒情怀,略无雕饰,取景阔大,声情悲壮。
下阕写眼前萧条的秋色,更增添了旅人辞乡去国的愁思。
过片“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两句,收回眼前现境。薄暮时分,泊舟矶畔,但见江中的碧山正为暮霭所笼罩,矶边的汀洲,芦根残存,枫叶飘零,满眼萧瑟冷落的景象。这里写矶边秋暮景色,带有浓厚的凄清黯淡色彩,这是词人国家残破、颠沛流离中的情绪的反映。“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两句总收,点明自己“辞乡去国”以来的心情。日落时分,往往是增加羁旅者乡愁的时刻,对于作者这样一位仓皇避难的旅人来说,他的寂寞感、凄凉感不用说是更为强烈了。渐趋平缓的江波,这里恰恰反托出了词人不平静的心情。
全篇以景寄情,动静交错,色调苍暗。用“扁舟”、“旅雁”、“孤云”、“汀洲冷”、“枫叶芦根”等典型的深秋景物,烘托出诗人的凄楚情怀,同时也流露出了对国事的忡忡忧虑,唱出了时代的悲凉之音。
一饭肯留我,群书容恣繙。
雨收还摵摵,云破复昏昏。
山水琴中趣,桑麻野外论。
淡交真有味,炎附卒成燔。
浓云泼墨无回互,疾燄过风不可窥。赖有金华慈悯力,火坑化作白莲池。
倚醉无端寻旧约,却怜惆怅转难胜。静中楼阁深春雨。
远处帘栊半夜灯。抱柱立时风细细,绕廊行处思腾腾。
分明窗下闻裁翦,敲遍阑干唤不应。
密雨着地三四尺,斑驳云开日已西。坐来指点经行处,问我何年别虎溪。
十分酒到一举尽,笑我强饮如登梯。灯火荧荧夜未艾,回首但觉娥眉低。
今朝未食先破赵,明日凭熊欲下齐。门外马嘶独未起,据鞍才许趋鸡啼。
迟明出都城,夹路多柳色。行人半歌哭,莽不见阡陌。
西池已春晚,我复道里迫。枯田甚渴雨,久作龟兆拆。
屡遭人马饥,更悟坡垄隔。微官恋升斗,恐负朋友责。
初无秦楚遇,亦有陈蔡厄。沉忧能伤人,今汝头已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