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披僧籍,高标一道林。律仪精毡布,真行正吞针。
掇火身潜起,焚香口旋吟。非论坐中社,余亦旧知音。
猜你喜欢
蕃(fán)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sī)边草绿。
西北部的军队士兵会整理戎装,打扮自己,早晚在黄河转弯的地方奔驰狩猎。
在不绝的豪壮燕歌声中,边塞的鸿雁高飞,放牧的马儿叫着。春天快到了,地上的草开始转绿。
参考资料:
1、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作者邮箱:1572076419@qq.com
蕃州:泛指西北地区。结束:装束,打扮。
燕歌:泛指悲壮的燕地歌曲。
唐代边塞诗不乏雄浑之作,然而毕竟以表现征戍生活的艰险和将士思乡的哀怨为多。即使一些著名的豪唱,也不免夹杂危苦之词或悲凉的情绪。当读者翻到李益这篇塞上之作,感觉便很不同,一下子就会被那天地空阔、人欢马叫的壮丽图景吸引住。它在表现将士生活的满怀豪情和反映西北风光的壮丽动人方面,是比较突出的。
1.诗中“蕃州”乃泛指西北边地(唐时另有蕃州,治所在今广西宜山县西,与黄河不属),“蕃州部落”则指驻守在黄河河套(“黄河曲”)一带的边防部队。军中将士过着“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的生活,十分艰苦,但又被磨炼得十分坚强骁勇。首句只夸他们“能结束”,即善于戎装打扮。作者通过对将士们英姿飒爽的外形描写,示意读者其善战已不言而喻,所以下句写“驰猎”,不复言“能”而读者自可神会了。
2.军中驰猎,不比王公们佚游田乐,乃是一种常规的军事训练。健儿们乐此不疲,早晚都在操练,作好随时迎敌的准备。正是“为报如今都护雄,匈奴且莫下云中”(同组诗其四)。“朝暮驰猎黄河曲”的行动,表现出健儿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决胜信念,句中饱含作者对他们的赞美。
这两句着重刻画人物和人物的精神风貌,后两句则展现人物活动的辽阔背景。西北高原的景色是这样壮丽:天高云淡,大雁群飞,歌声飘荡在广袤的原野上,马群在绿草地撒欢奔跑,是一片生气蓬勃的气象。
3.征人们唱的“燕歌”,有人说就是《燕歌行》的曲调。目送远去的飞雁,歌声里诚然有北国战士对家乡的深切怀念。然而,飞鸿望断而“燕歌未断”,这开怀放歌中,也未尝不包含歌唱者对边地的热爱和自豪情怀。如果说这一点在三句中表现尚不明显,那么读末句就毫无疑义了。
4.“牧马群嘶边草绿”。在赞美西北边地景色的诗句中,它几乎可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奇句媲美。“风吹草低”句是写高原秋色,所以更见苍凉;而“牧马群嘶”句是写高原之春,所以有油然生意。“绿”字下得绝佳。因三、四对结,上曰“塞鸿飞”,下对以“边草绿”,可见“绿”字是动词化了。它不尽然是一片绿油油的草色,而且写出了“离离原上草”由枯转荣的变化,暗示春天不知不觉又回到草原上。这与后来脍炙人口的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都以用“绿”字见胜。在江南,春回大地,是啼鸟唤来的。而塞北的春天,则由马群的欢嘶来迎接。“边草绿”与“牧马群嘶”连文,意味尤长;似乎由于马嘶,边草才绿得更为可爱。诗所表现的壮美豪情是十分可贵的。
乃翁名见豫章诗,学术传家有大儿。四海共推文赋早,三年应讶省郎迟。
生逢侧席求贤日,即是摩霄耸壑时。若到朝廷问衰朽,为言藏缩畏人知。
孤鸿散江屿,连翩遵渚飞。含嘶衡桂浦,驰顾河朔畿。
攒攒劲秋木,昭昭净冬晖。窗前涤欢爵,帐里缝舞衣。
芳岁犹自可,日夜望君归。
圆内陶化功,外绝众流通。选处离松影,穿时减药丛。
别疑天在地,长对月当空。每使登门客,烟波入梦中。
田家腊月上山时,赤脚负薪雨中归。身无夹褐头无笠,寒风飒飒吹湿衣。
檐牙滴沥声不断,天地黯惨逄岁晏。自从十载正月吉,雨雪阴霾少晴旦。
乱离窜匿饥寒死,上宰有无惟浩叹。身强众勇能杀戮,白玉为床金作屋。
宣麻诰敕天不恤,一命不沾寒士族。雨师汝灵胡不仁,元日人日乃有神。
赤土槁苗遁何所,天威人虐民独苦。
万变何如一局棋,宦途随处策勋奇。皂囊未惬朱云愿,素履惟应白日知。
蚤向人间先溘露,夜归天上定骑箕。汉阴亭畔花如锦,还似留君不住时。
被拥听秋雨,儿扶上夜香。
甑炊霜後稻,糟渍社前姜。
马病空思路,僧归却住房。
风扉久呕轧,错认橹声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