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向山中觅紫芝,山人勾引住多时。摘花浸酒春愁尽,
烧竹煎茶夜卧迟。泉落林梢多碎滴,松生石底足旁枝。
明朝却欲归城市,问我来期总不知。
猜你喜欢
海风吹雨满山城,小艇蒲帆送客行。花落沙堤春草绿,水深野港暮潮平。
一樽酒尽难言别,千里人归太瘦生。北雁有书须远寄,莫教江树锁离情。
出饯日将午,长途秋正清。山城临水见,野鸟向人鸣。
别泪双行下,去帆五两轻。赠言吾独拙,难悉故交情。
君东我亦西。
衔悲涕如霰。
浮云一南北。
何由展言宴。
方作异乡人。
赠子同心扇。
遥裔发海鸿。
连翻出檐燕。
春秋更去来。
参差不相见。
扁舟容与望林隈,暇日排愁水面回。陡忆昔年船口去,凝晨送我渡江来。
鹳(guàn)雀楼西百尺樯(qiáng),汀(tīng)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鹳雀楼西边有百尺桅樯,汀洲上高耸入云的树木一片茫茫。
汉家乐奏犹如逝去的流水,魏国山河也已经半入夕阳。
往事过千年尚遗憾时间过得快,忧愁到来一天也觉得太长。
战乱中更激起思念家乡的情感,远望楼前景色已非春天不免自我感伤。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鹳雀楼:唐代河中府的名胜。北周宇文护所建,楼高三层,原在山西蒲州府西南(今永济县),前瞻中条山,下瞰大河。因鹳雀常栖息其上而得名。后为河水冲没。西:一作“南”,一作“前”。汀洲:水中小洲。
箫鼓:箫与鼓。泛指乐奏。魏国山河:指大好河山。
千年:极言时间久远。为:一作“知”。
风烟:一作“风尘”。起:一作“是”。思归:一作“思乡”。远目:远望。
此诗开头四句由傍晚登临纵目所见,引起对历史及现实的感慨。人们在登高临远的时候,面对寥廓江天,往往会勾起对时间长河的联想,从而产生古今茫茫之感。这首诗写登楼对景,开篇便写河中百尺危樯,与“蜂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王昌龄)、“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柳宗元)等写法异曲同工。以“高标出苍穹”(杜甫)的景物,形成一种居高临下、先声夺人之感,起得气势不凡。此句写站得高,下句则写看得远:“汀洲云树共茫茫。”苍茫大地遂引起登览者“谁主沉浮”之叹。遥想汉武帝刘彻“行幸河东,祀后土”,曾作《秋风辞》,中有“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之句。(《汉武故事》)所祭后土祠在汾阴县,唐代即属河中府。上溯到更远的战国,河中府属魏国地界,靠近魏都安邑。诗人面对汀洲云树,夕阳流水,怀古之幽情如洪波涌起。“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一联,将黄昏落日景色和遐想沉思溶铸一体,精警含蓄。李益生经战乱,时逢藩镇割据,唐王朝出现日薄西山的衰败景象,“今日山川对垂泪”(李益《上汝州郡楼》),不单因怀古而兴,其中亦应有几分伤时之情。
后四句由抚今追昔,转入归思。其前后过渡脉络,为金圣叹所拈出:“当时何等汉魏,已剩流水夕阳,人生世间,大抵如斯,迟迟不归我为何事耶?”“事去千年犹恨速”一句挽结前两句,一弹指间,已成古今,站在历史高度看,千年也是短暂的,然而就个人而言,则又不然,应是“愁来一日即为长”。“千年犹速”、“一日为长”似乎矛盾,却又统一于人的心理感觉,此联因而成为精警名言。北宋词人贺铸名作《小梅花》末云:“遗音能记秋风曲,事去千年犹恨促。揽流光,系扶桑,争奈愁来一日却为长!”就将其隐括入词。至此,倦游思归之意已水到渠成。“风烟并是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非春已可伤,何况春至。无怪乎满目风烟,俱是归思。盖“人见是春色,我见是风烟,即俗言不知天好天暗也。唐人思归诗甚多,乃更无急于此者”(金圣叹语)。
清睡午炊香,槐安仕路长。征辽辞激切,忧国志忠刚。
赴召新承宠,遭谗复致殃。危疑忽惊悟,大笑海蟾凉。
红紫纷纷半在亡,一轩风雨送春忙。青梅著子浑无数,绿笋穿林已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