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昔闻铜柱,行来向一年。不知林邑地,犹隔道明天。
雨露何时及,京华若个边。思君无限泪,堪作日南泉。
猜你喜欢
流子一十八,命予偏不偶。配远天遂穷,到迟日最后。
水行儋耳国,陆行雕题薮。魂魄游鬼门,骸骨遗鲸口。
夜则忍饥卧,朝则抱病走。搔首向南荒,拭泪看北斗。
何年赦书来,重饮洛阳酒。
鸱(chī)鴸(zhū)见(xiàn)城邑,其国有放士。
念彼怀王世,当时数来止。
青丘有奇鸟,自言独见尔;
本为迷者生,不以喻君子。
鸱鴸出现在城里,国内便有放逐士。
想那楚国怀王时,此鸟必定常飞至。
青丘之山有奇鸟,独自出现人不知。
本来就为迷者生,不必晓喻贤君子。
参考资料:
1、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238-255
鸱鴸:鸟名。见:出现。
怀王:楚怀王,战国末期楚国君主。屈原便在怀王时被放逐的。
此诗用《山海经》中两则奇异之鸟的神话,来表达诗人对政治时事的感慨,其内涵具显隐两重。从表层看,含义颇为明确,古今学者多有解说。大致而言,是采《南山经》所记述的鸱鴸、灌灌故事:柜山“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手,其音如痹,其名曰鴸,其鸣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青丘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若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通过对当年楚国屈原被放而怀王不悟,终至亡国的历史教训的回顾,影射批评东晋政权在用人上的亲信邪佞,疏放忠良,不重正士。此层含义,感慨极深,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也很强烈,它们一方面体现了渊明在当时特有的关于“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非士无以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的治国尚贤重士的政治理念,另一方面也包含了诗人自己在东晋社会里所深切体会到的“雷同毁异,物恶其上,妙算者谓迷,直道者云妄。坦至公而无猜,卒蒙耻以受谤,虽怀琼而握兰,徒芳洁而谁亮”的感士不遇的家国身世之叹。如进一步对此诗的深层含蕴进行探索,可以发现,此诗还在一层奇幻迷离的神话气氛遮蔽下,隐含有陶渊明对当时敏感政治时事的进一步揭露之成分。具体而言,此诗在引用《山海经》传说时,也利用上古神话系统,借“鸱鴸”之语言符号,暗示了恭帝被害的历史真相,在命义上,与诗人大致在同一时期所作的《述酒》有异曲同工之处。
野夫痴坐独何事,屈指俄成三十三。盘欲颂椒惊蓟北,户当添梗忆江南。
流年渐旧真难挽,万事更新未拟谙。入眼只应云日在,可怜春色滞抽簪。
天姥旁通天一门,下临绝壑桃花源。玉佩灵车杳然去,凤笙吹断越山魂。
古怀一曲南飞鹤,世事几番东海尘。酒煖乍知春信到,岁寒长愿故人亲。
月泉句好从开社,阳羡田荒盼买邻。谁是奇才膺眷遇,翰林风月话重新。
旧传琼花无与双,专奇擅美名此邦。
江南清梦入诗夜,安得一念令心降。
去年骑鹤扬州住,斗酒屡眠云雾窗。
月寒雪冷花未吐,正尔俗叶凡株椿。
心期妙处在真实,不假羽节青霓幢。
今春访花吾第一,自折繁枝盛翠缸。
横看倒睨掉头语,前语后赋何其咙。
真珠碎簇玉蝴蝶,直与八仙同一腔。
闻名见面足笑莞,强为花辨几愚蠢。
有如巨贤杂群小,望而可识为奇厖。
忠耶佞耶岂难别,祝鮀不类关龙逢。
试持此论讯后土,谓予不信如长江。
南瞻复北顾,春水绿漫漫。此地寻花柳,全胜别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