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温白玉璞,楚楚秋兰香。胡为乎此中,纸帐柏子房。
诗书岂不仁,宿念落渺茫。况有白渺亲,朝露争馀光。
时复一回首,云飞青天长。人生能几何,世事那能量。
不观身上衣,昔缁今已黄。我亦何心者,邂逅成感伤。
飒然清风来,欲言言已忘。
猜你喜欢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wù)寒云抱泉石。
山翁(wēng)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沿着山崖上的小路,脚踏着深青色的崖壁,半山坳的山泉和岩石被寒冷的云朵环绕着。
隐者饮着自己酿制的好酒不出家门,残花落满地面,丝毫没有人的行迹。
参考资料:
1、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1日:第110-111页
径:小路。崖:山崖。苍:深青色。坞:山坳。抱:环绕,围绕。
山翁:指诗题中诗人所访的隐者。酒熟:酒酿制结束。
这首小诗,前两句写“访”。诗说一条小路,沿着山崖,靠着青翠的山壁,直通向山的深处,山中寒云缭绕着山泉危石。诗极力铺写了隐者所居之地的环境,通过这幽深静阒的环境,突出隐居在这里的人的避世脱俗、高蹈绝尘的襟怀,未写人而人已呼之欲出。第一句的诗眼“踏”字下得很切,呼应诗题“访”字,使山景是作为诗人在来访途中所见,山路与山坳的两组景色也分出了先后层次,益显得山高幽深。如改成“近”、“贴”等类词,便成了单纯写景,跌入下乘。第二句的“抱”字,形象地刻绘出泉水蜿蜒、山石清秀、云气缭绕的景况,很见锤炼之工。
三、四句写隐者喝着自酿的酒,颓然醉倒,足不出户,门外落红满地,无人洒扫。这两句不直说隐者之高,只是通过他疏懒闲适、脱略形骸的生活,表现他与世无争、万事不关心的淡泊情怀,与宋邵雍《安乐窝》绝句中的后两句“拥衾侧卧未欲起,帘外落花撩乱飞”极为相近。诗即事达情,与上两句的景物描写合成一个整体,由此表达自己对隐者的崇敬。
在中国古代的诗歌中,出仕与归隐是一对矛盾。由于自身的抱负与向往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便促使诗人们转而赞美自然,赞美返回自然的隐士。自从陶渊明热衷于“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的生活以来,不少诗人讴歌无忧无虑、沉湎自然的生活,要“独无外物牵,道此幽居情”(韦应物《幽居》)。发展到最后,把疲倦于现实生活的观念进一步变化成疲倦于一切,连日常的应酬、洒扫,朋友间的来往也不放在心上,以门外青苔、落花不扫、人迹不到为高,如贾岛诗所述“自从居此地,少有事相关。积雨荒邻圃,秋池照远山。砚中枯叶落,枕上断云闲”,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郭祥正这首诗的三、四句,赞赏隐士闭门饮酒,门无人迹,落花狼藉,也是这种思想的延伸,可视作中国写隐士的诗的共同点。
当时归去意,难与世人知。未信千年后,心期有画师。
我与二哥交,交臂二十年。世间材气相抛掷,出世妙义相探研。
虹霓十丈吐燕然,雪空万里天山连。指顾苍茫极虚烟,或吟或啸帝座边。
岂与世人漫周旋,今来白下成枯禅。乞食不得悲林泉,二哥已作人中仙。
玉堂深闭道则全,舞鸡或向明月前。骏骑未老枥中眠,云衢只在脚跟前。
三哥绿发亦自贤,通透敏慧双璧联。昨饮寿酒开芳筵,知我却与酒无缘。
不使我知作寿篇,罚在人间住百年。为我乞经走暑天,譬彼大陆抽金莲。
金函律论三藏全,汝收功德自绵绵。
岩帻都旁苦,穷搜无道形。
写嫌僧阁窄,吟怕酒船停。
绝顶寒曾上,闲门夜不扃。
兴阑犹拍髀,毫末视青冥。
缟衣仙子变新装,浅染春前一样黄。
不肯皎然争腊雪,只将孤艳付幽香。
溪光延夕暝,山色接天青。
独立待霜月,山童已触屏。
琵琶声脆蒺藜风,万里秦关信不通。马上伤心对明月,清光依旧照深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