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食阳翟粟,身衣阳谷丝。
二物不相即,饱暖常不时。
老史知我穷,一岁一奔驰。
方暑劝脂车,苦寒伺来归。
嗟我垂老年,未免忧寒饥。
老史甚忠信,但恨性重迟。
事我三十年,闵闵不相离。
我门了无求,辛苦终不辞。
平生金石交,至此或已携。
老史未易得,试复养其儿。
猜你喜欢
又名: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shū)篱(lí)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菊花盛开在秋天,从不与百花为伍,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情操意趣并未衰穷。
宁可在枝头凋谢枯萎而死,也不曾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参考资料:
1、陶文鹏.《宋诗精华》.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蓝光中.《历代诗歌选读下》.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176.
3、张建华.《谦诗三百首》.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8:164.
4、孙红松.《国学经典诗文拔萃3》.青岛:青岛出版社,2006:52.
不并:不合、不靠在一起。并,一起。疏篱:稀疏的篱笆。未穷:未尽,无穷无尽。
抱香死:菊花凋谢后不落,仍系枝头而枯萎,所以说抱香死。何曾:哪曾、不曾。北风:寒风,此处语意双关,亦指元朝的残暴势力。
这首咏物诗,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怀。“抱香”,喻指自己高洁的民族情操,“北风”,双关语,暗示北方来的蒙古统治者。全诗写得壮烈激昂,掷地有声。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句主要意思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时节盛开,独有菊花挺立在凌厉的风霜之中,不与百花争妍斗艳。郑接着,诗人又写百花已经凋零,只有菊花立于疏篱旁,意趣无穷。这里的“趣”,既指菊花的傲风拒霜、独放光华的自然之趣,也是画家融入菊花形象中的高洁坚贞、真淳自得的主观之趣。诗句融入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此中有真意”的意趣。范成大在《范村菊谱序》里提到“以菊比君子”的说法,云:岁华晼晚,草木变衰,乃独晔然秀发,傲睨风露,此幽人逸士之操。”范成大序文与郑思肖诗句的题旨是相同的,范文可以帮助我们领悟郑思肖诗歌意象的深刻内蕴。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诗意深转一层。菊花盛开后,在枝头逐渐枯萎,花瓣并不凋谢落地,故云“枝头抱香死”。北风在南宋文学家的笔下象喻来自北方的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何曾吹落北风中”和“不随黄叶舞秋风”相较,前者质询,语气坚定;后者陈述,一个“舞”字带来了些许佻达的情调,与主题略显游离。更重要的是,前者点出“北风”,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国,反抗之情,跃然纸上。诗句用隐喻手法,是说宁可为坚持气节而死去,不愿屈服于蒙元统治集团,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真诚地剖白了诗人自己的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
这首诗的重点是托物言志,不在于发挥画理,因此具有咏物诗的特征。全诗写菊花之形貌,得菊花之神理,又能超乎其上,在充分表现菊花自然属性的同时,摅写了郑思肖的爱国情操,既表现出菊花的自然美,菊画的绘画美,又表现了画家兼诗人的人格美,使菊花形象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得到和谐的统一,这首题画诗也便有了崇高的审美体验和深睿的哲理含蕴,使读者从中获得美感愉悦和生活启迪。
凉风吹沙砾,霜气何皑皑。明月照缇幕,华灯散炎辉。
赋诗连篇章,极夜不知归。君侯多壮思,文雅纵横飞。
小臣信顽卤,黾勉安能追。
大茧大如卵,小茧垂其腴。三秋上织作,君看罗绣襦。
一个环球统帅,千年命世辞宗。文韬武略尽从容。
化作惊涛齐涌。
廿纪末棋行届,五洲噩运将终。东门高柳已葱茏。
惹起长风万种。
晨兴泛舟游,朝暾在林杪。白露溥未收,禽声破清晓。
言寻精忠墓,众山争缭绕。表柱带潮痕,松楸杂丛筱。
遐哉古英雄,丹心何皎皎。铜驼感荆棘,挥戈期直捣。
犁庭事不成,虏气已全扫。岂非偏安局,犹藉公力保。
回首北邙山,墟墓知多少。珠襦并玉柙,零落竟无考。
兹坟独巍然,生气淩八表。不死在人心,何忧天地槁。
我来瞻眺间,挥泪拜秋草。
释迦黄面禅可誇,色想熏渍霜中葩。不然安得白玉蕊,而乃幻此黄金花。
信知造化真有法,蜂须酿蜜蜜酿蜡。蜡凝花房丰不腴,桃李漫山焉可如。
繁枝摘索灿栗玉,吟搜西郊信杖扶。少须夜窗疏影挂明月,是蜡是花君自别。
护径扃园意自知,百年今日是花期。昨属客过贪劝酒,僮人背折两三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