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明事独往,谋酒不谋国。引壶自酌罢,高卧幽窗北。
孤松供盘桓,五柳伴幽寂。时赴中道邀,未觉体小剧。
八旬弃县令,忻若重负释。安石登冶城,清谈工剖击。
竹林事游燕,百金费群客。丝竹聊写情,副此杯铛癖。
岁晚白鸡梦,颓龄天不惜。二士俱好饮,世运属艰棘。
身今扫閒轩,红蕖荫鲂鲫。远挹环峰秀,下临湍水激。
得酒且尽欢,何人寿金石。不如更添烛,夜漏淹晷刻。
醺酣便逃禅,酩酊非阏适。从教醉谬误,黎明不能忆。
猜你喜欢
蜡炬高花半欲摧,斑斑小雨学黄梅。
有时燕寝香中坐,如梦前村雪里开。
披拂故令携袖满,横斜便欲映窗来。
重帘幽户深深闭,亦恐风飘不得回。
男儿轗轲徒搔首,入市脱衣且沽酒。行路难,权门慎勿干,平人争路相摧残。春秋四气更回换,人事何须再三叹。君不见雀为鸽,鹰为鸠,东海成田谷为岸。负薪客,归去来。龟反顾,鹤裴回,黄河岸上起尘埃。相逢未相识,何用强相猜。行路难,故山应不改,茅舍汉中在。白酒杯中聊一歌,苍蝇苍蝇奈尔何。
山比屏高,屋如舟小,我来占尽秋光。把钟声塔影,收拾付幽窗。
湖上红楼尘扑面,寻诗宜此,只怕昏黄。忽如潮、愁起无端,百感茫茫。
江山犹昔,怅而今、到处斜阳。听霜杵鲸铿,风铃燕语,似诉兴亡。
看到旧题坏壁,倍难忘、宾主沧桑。望美人、隔水溯洄,露白葭苍。
百丈山头雨乍晴,灵川江上水初生。薰风隔岁如相约,两度吹船上玉京。
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
月在众峰顶,泉流乱叶中。
一灯群动息,孤磬(qìng)四天空。
归路畏逢虎,况闻岩下风。
香界:指佛寺。明杨慎《丹铅总录·琐语》:“佛寺曰香界。”白:谓如雪如霜,喻清冷。
“月在”句:灵隐寺周有北高峰、南高峰、飞来峰,故云。
一灯:指佛殿中长明灯。群动息:语本陶渊明《饮酒》诗:“日入群动息。”谓万物俱息。“孤磬”句:以佛殿孤磬之声,反衬万籁俱寂之幽静。四天,四方天空。空,空寂。
《灵隐寺月夜》是一首五言古体诗。灵隐寺,在杭州西湖西北灵隐山麓,附近有飞来峰、冷泉亭诸名胜,是西湖的游览胜地。“月夜”标题,可见这首诗描写的是灵隐寺的月夜景色。从诗中“夜寒”、“落叶”看,时间当在深秋。
首二句,“夜寒”点时间,在深秋的寒夜。“香界”,指佛寺。一个“白”字,未见其月,已见月光的皎洁。接着写透过寺门,可见曲折的山涧与寺门相连,一个清凉幽静的境地呈现在眼前。三、四句承上启下,抬头望“月在众峰顶”,可见月升中天,群峰相托;低头看“泉流乱叶中”,可见秋叶纷飞,泉水流淌。由静景而写到动态,以动衬静,更觉佛寺秋夜的静谧。四句读来,佛寺月夜,尽收眼底,俯仰之间,所见所感,妙趣横生。
五、六句先写进入佛寺。“一灯”指寺里的长明灯。“群动息”,语出陶渊明《饮酒》“日入群动息”,指一切都归于沉寂。“孤磬”指僧人夜里诵佛经的击磬声。“四天”指四禅天,佛教所谓色界诸天,即整个天空。两句意为,进入佛寺,所见一灯孤明,犹感四面静寂,只听到僧人夜里诵经的击磬声,悠然响在寂静的夜空中。末二句又承上启下,后写由于太冷清,太空寂,难免使人生出孤独惆怅之感,不便久留,只好出寺离归。山林多虎,使人生畏,“况闻岩下风”。俗谓“云从龙,风从虎”。闻风如见虎,使人更惊恐不安,欲离归而又难以回归。
全诗写灵隐寺的月夜景色,突出了山中佛寺的空幽冷寂,从而抒发了诗人孤独惆怅、处境难耐的心境。写法上,以景托情,情由景生,情景交融,水乳难分。
又值秋风七月天,我来合唤海棠颠。金钗十二分行列,看遍名花不要钱。
二月江中花事多,寻春剩有鸟来过。那能一借东风力,吹尽千红伴绮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