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少眉寿,此翁七十馀。剕士多轻扬,此翁乃好书。
世医悦肤浅,此翁识古初。习俗争锥刀,此翁尚玄虚。
数欲见此翁,为其亦起予。责人必求备,尧舜犹病诸。
渔者公阅休,逸人狂接舆。有之幸见告,我且从彼居。
猜你喜欢
纳纳乾坤一草庐,年来踪迹半樵渔。龙纹渐涩床头剑,鸿宝虚传枕内书。
霜后菊花香未减,月中杨柳叶全疏。飞书欲共天公语,矫首青鸾隔太虚。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lú)边人似月,皓(hào)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应该在江南待到老去。春天的江水清澈碧绿比天空还青,游人可以在有彩绘的船上听着雨声入眠。
江南酒家卖酒的女子长得很美,卖酒撩袖时露出的双臂洁白如雪。年华未衰之时不要回乡,回到家乡后必定悲痛到极点。
参考资料:
1、赵崇祚.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32-34
2、赵崇祚.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32-34
3、王步高.唐宋诗词鉴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16-217
游人只合江南老:这里指飘泊江南的人,即作者自谓。只合:只应。江南好:白居易《忆江南》词首句为“江南好”。碧于天:一片碧绿,胜过天色。
垆边:指酒家。垆,旧时酒店用土砌成酒瓮卖酒的地方。皓腕凝霜雪:形容双臂洁白如雪。凝霜雪,像霜雪凝聚那样洁白。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年尚未老,且在江南行乐。如还乡离开江南,当使人悲痛不已。须:必定,肯定。
这首诗是《菩萨蛮五首》中的第二首,对第一首的回应。难道主人公不愿意回到家中吗?可是自己求取功名不得,又怎能轻言回去呢?“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写得多美!但这种美,不是靠意象的美而烘托,却是靠浓挚的情感,而且是经过理性的浸润后的浓挚的情感动人。江南之美,甲于天下,但寓居在此,逃避战乱的人,又怎么会有归属感?故这两句是沉郁的。“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说的是碧绿的春水,比天空还要明净,躺在游船画舫之中,和着雨声入睡,又是何等之美,何等之空灵。前二句的沉郁,与后二句的空灵,就形成了难以言喻的艺术张力。
过片暗用卓文君之典。汉时蜀人司马相如,与巨富卓王孙之女卓文君私奔,因卓王孙宣布与文君断绝关系,司马相如就令文君当垆,自己穿着短裤,在大街上洗涤酒器。所以“炉边人似月。皓腕凝双雪”,炉就是酒垆,炉边人指的就是自己的妻子,也就是上一首中“绿窗人”。主人公何尝不思念这位面如皎月、肤色赛霜雪的妻子?但是“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古人云富贵而不还乡,就像衣锦而夜行,而一事无成的人,回到家乡,心情却只有更加抑郁哀凉。这两句没有任何艺术技巧可言,纯粹靠人生阅历和情感动人,成为千古名句。清末大词人王鹏运提出,写词要符合“重、大、拙”三字诀,这两句就是“拙”的审美境界。
闻道云间陆士龙,钓台绝顶啸清风。
却将半掬催诗雨,洒入山村作岁丰。
明日振衣千仞冈,夜分起看月和霜。久知行路难如此,不用悲歌泪满裳。
晚来颇忆林塘幽,又拄乌藤款款游。
细雨斜风三日后,落花啼鸟半春休。
不知何处数声笛,唤起幽人一点愁。
赖有青蛙知客恨,笙歌一部起池头。
大年在今夕,旅爵记前除。时序无闲事,江湖少定居。
烛花分坐委,漏箭落城疏。底复穷庐叹,人生各有初。
凄风入林薄,旵日升山迟。
槿花落因雨,菊英开映篱。
身老每倦客,目昏犹喜诗。
所欣水云念,得赴猿鹤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