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萧萧客帝都,故园闲却种瓜锄。平时不信为儒误,今日方知涉世疏。
烟浦未寻归去艇,雪窗犹读借来书。诗名压尽江湖客,要在唐人向上居。
猜你喜欢
宰嚭(pǐ)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奸臣伯嚭使吴国灭亡,恶名却推在西施身上。
想当年浣纱春水滚滚,声声好似为美女不平。
参考资料:
1、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18-119.
2、尚作恩.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286-288.
宰嚭:即伯嚭。春秋时,吴国太宰,又称太宰嚭。在吴国与越国的争战中,吴王夫差打败越国,俘虏了越王勾践及群臣,勾践贿赂了伯嚭获得了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终于灭了吴国。陷:落得,这里指承担。
浣:洗。
西施是春秋时代的越国人,家住浙江诸暨县南的苎罗山。苎罗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这首诗不同于一般吊古伤今的登临之作,而是针对“女人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翻案。
这首诗立意新颖,议论形象而富有感情。上联平平道来,旨在澄清史实。据《史记》载,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将宝器美女(西施在其中)贿通吴太宰伯嚭,准许越国求和,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其后终于灭掉了吴国。这就是历史的真相。所以诗一开头就道破问题的实质:“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这个“陷”字用得十分精当,推翻了“女人祸水”论,把颠倒了的史实再颠倒过来。
议论入诗一般容易流于枯涩,而这首诗却把议论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诗人在为西施辩诬之后,很自然地将笔锋转到了西施滩,用抒情的笔触,描写了西施滩春日的情景。春天到了,江河水涨,西施当年浣纱的滩头那哗哗的江水急促奔流,好像在为她蒙上一层历史的污垢发出如泣如诉的声音,诉说着世事的不平。但春水毕竟不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这一切只能是诗人想象,所以第四句很快补上:“似有不平声。”这“似有”二字,选用得非常得体,真切自然,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慨叹。这一联,完全是在抒情中进行议论,在议论中渗透感情。
晚唐诗人罗隐也写过类似的诗:“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比较起来,两诗的立意相似,又各具特色。罗诗议论充分,能联系“时运”来分析国家的兴亡,这比崔诗似觉深入一层;崔诗发议论,不仅诉诸理智,而且诉诸感情,将理智和感情自然地揉合在一起,这较之罗诗又有其高出一筹的地方。
忆昔坡仙,夜游赤壁,孤鹤掠舟西过。英雄消尽,身世茫然,月小水寒星火。何似渔翁,不知今古,醉傍蓼花然火。梦相逢、羽服翩跹,未必此时非我。谁解道、岁晚江空,风帆目力,横槊赋诗江左。清露衣裳,晚风洲渚,多少短歌长些。玉宇高寒,故人何处,渺渺予怀无那。叹乘桴、浮海飘然,从者未知谁可。
新凉似曲。酿就西湖绿。醉后尚堪斟百斛。飞下一瓯寒玉。
月华小驻桥东。萧萧几阵微风。趁著采莲人去,不知身在秋中。
男儿三十那言老,华发萧萧总欲斑。举世咸歌太平日,一身常似乱离间。
已无旧业随流水,尚有高堂隔故山。笑煞珠江来往艇,六年载汝不曾间。
令尹书椷手自开,犹谈祖席劝深杯。喜闻惠泽覃花县,赢得芳声到柏台。
比屋弦歌明月里,数村耕稼白云隈。会看骥足亨衢展,久识君非百里才。
日临长至雪霜深,倚榻围炉酒自斟。一代是非谁共语,百年感慨入孤吟。
闲从竹石同幽梦,静向琴书寄远心。此际阳生人不觉,贞元消息好相寻。
上士修真地,曾无俗混淆。云根起坛级,江面出松梢。
轩静檐垂斗,窗虚洞接茅。何当脱尘滓,来结皎然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