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幅新霞渔舍外,一梳残月鹊巢边。近城几树官桥柳,系尽姑苏过客船。
猜你喜欢
草长开路微,离思更依依。
家远知琴在,时清买剑归。
孤城回短角,独树隔残辉。
别有邻渔约,相迎扫钓矶。
共照日月影,独为愁思人。岂知鶗鴂鸣,瑶草不得春。
一片两片云,千里万里身。云归嵩之阳,身寄江之滨。
弃置复何道,楚情吟白蘋.
幽居浑似聘君亭,门对青山尽日扃。一榻茶烟吟处飏,半窗松雨梦回醒。
鸿都官好羞输直,虎观门深懒议经。一卧空林惊岁晚,无人知有少微星。
阴阴岩偃苍龙腹,片片云飞白鹤翎。江浦县南来暮雨,滁州山露半边青。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鳌(áo)戴雪山龙起蛰(zhé),快风吹海立。
数点烟鬟(huán)青滴,一杼(zhù)霞绡(xiāo)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
天光水色一片澄碧,染成一江清秋的景色,江潮涌来就像是神龟驮负的雪山,又像是蛰伏的巨龙从梦中惊起,疾风掀起海水像竖起的墙壁。
远处几点青山像美人头上的鬟髻,弥漫着雾气青翠欲滴。一抹红霞如同刚织就的绡纱,带着汹涌的潮水迸溅的湿意。天边白鸟分明帆樯直立,入夜后隔江传来悠扬的笛声。
参考资料:
1、俞平伯.《唐宋词选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0月第一版:266-267页
2、江天主编.《中国才子文化集成第2卷唐诗、宋词》.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8年:891页
蛰:潜伏。快:有痛快爽快意。
红湿:晚霞红如彩绡,疑为织女机柕所成。白鸟:白色羽毛的鸟。这里当是水鸟,鸥鹭之类。“明边”,指天边帆影与红霞白鸟相映而言。
这首词是题咏排山倒海的浙江大潮的。
词上片写海潮欲来和正来之情状。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首两句说钱塘江的秋水好像染成“天水碧”的颜色,指的是潮水未来,风平浪静的观感。
“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两句,写海潮咆哮着汹涌而来,好像是神龟背负的雪山,又好像是从梦中惊醒的蛰伏海底的巨龙,还好像是疾速的大风将海水吹得竖立起来一般。词人接连用了几个生动的比喻,有声有色地将钱江大潮那惊心动魄的场面,排山倒海的气势。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让人有如临其境之感。
下片写潮过风息,江上又是一番景象。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三句,分别描写远处、高处的景色。远处的几点青山,虽然笼罩着淡淡的烟霭,却仍然青翠欲滴。天边的红霞,仿佛是刚刚织好的绡纱,带着潮水喷激后的湿意;临近黄昏,白鸥上下翻飞,其侧则帆影矗立,说明鸥鸟逐船而飞。词人选择了一些典型的景物,构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图景,使人赏心悦目,身临其境一般。
末句“隔江闻夜笛”,以静结动,以听觉的描写收束全词,与以前的视觉描写形成对照。全词纯写景物,此时才点出景中有人,景中有我,是极有韵味。隔江而能听到笛声,可见风平浪静,万籁俱寂。写闻笛,其实仍是写钱塘江水。
从时间上说,全词从白昼写到黄昏,又从黄昏写到夜间;从艺术境界上看,又是从极其喧闹写到极其安静,将“观涛”前后的全过程作了有声有色的描绘,使读者仿佛观看一部拍摄生动的影片,有特写的连缀,又有场景的高迅切换,令人不由不如临其境一样。因为词人又是一位画家,故能做到“以画为词”。尤其是“隔江闻夜笛”一句,余韵无穷,似断犹连。
一麾投老始专城,共理聊烦助圣明。欲识斯民元不病,要知循吏本无声。
官闲莫道州如斗,客满何妨饮似鲸。它日桐川楼下酒,会须分与故人倾。
人生所有疾,万种皆眼病。由眼不得明,故视有不正。
指白以为黑,远迩皆未定。如何少医膜,遂失本来性。
今君有妙手,与世脱机阱。病虽有多端,但以一理胜。
不须望奇功,药病自相应。吾观世间物,唯眼为至净。
不容著纤毫,况复计少剩。自古大医王,其治有捷径。
不能添汝明,但要除此症。镜有尘则昏,尘本不在镜。
尘去镜自明,岂必与物竞。皎洁玉壶冰,澄澈秋月莹。
坦然望长途,欲往不待倩。其说甚易知,在汝听不听。
请君明其然,说法我已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