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月祠原庙,都人忆故宫。
当年驾幸处,乔木鸟呼风。
猜你喜欢
仙宗司玉历,帝系出璇霄。功业超千载,威灵会六朝。
圣孙严子事,神武耀文昭。游渭衣冠在,违颜咫尺遥。
奉安先上衮,守卫肃中貂。重屋华天篆,棂星屏俗嚣。
麾幢迎宝辇,象魏起祥飙。霞醴充流瓒,芝房陋焫萧。
降升瞻穆穆,謦欬听寥寥。复道悲追汉,灵旗想伐辽。
荐新随四孟,观德序三昭。养慕谐虞氏,声明格有苗。
庭分五行舞,乐奏九成箫。将相旌遗烈,松筠鉴后彫。
肖岩非特说,画阁岂惟乔。寰海名王聚,江湖王气销。
基图传久大,宫阙壮嶕峣。皇泽弥霶霈,群生荷益饶。
侍祠叨旅进,赓颂仰材翘。孝治光青史,琼瑶合瑑雕。
苍苍竹林寺,杳(yǎo)杳钟声晚。
荷(hè)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斜阳一作:夕阳)
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
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参考资料:
1、蘅塘退士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61.
苍苍:深青色。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杳杳:深远的样子。
荷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刘长卿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杨柳千丝万缕。特地织成愁绪。休更唱阳关,便是渭城西路。归去。归去。红杏一腮春雨。
可爱十分月,都无一点云。清光是处皆有,浑不许人分。独是大江深处,一片水晶世界,仿佛有微痕。坐到夜深际,万籁寂无闻。与诸君,同一笑,举芳樽。素娥自有佳约,何必命红裙。顷刻参横斗转,归去华胥一觉,玩事任纷纷。我袖有玉斧,当为整乾坤。
长安材豪雄五都,五陵意气谁能除。作人不入游侠窟,寓兴聊从草隶书。
崩崖坏山出众宝,石刻鼎铸周秦馀。江东诸家擅逸气,宜官钟蔡几不如。
腾龙翥凤动光彩,渌池滉漾华芙蕖。石生临书得微妙,神凝意会下笔初。
浓纤巧致若出一,老庖利刃投空虚。人间流传不得辨,锦囊玉轴争贮储。
以兹得名号醉墨,聊取胜事题精庐。岂与西山少年辈,射猎狐兔夸里闾。
杜陵诗仙有祖风,笔洒云雾挥琼琚。我今才薄厌数语,勉力和歌惭起予。
松底秋风翻两袂,杂随妇孺探胜地。
长谷横出小天池,斗下荦确沙石碎。
再折冥径路绝,披拂榛莽穿荒翳。
衣牵发甫脱免,乱石磊磊堆无次。
舆人掷我剑负行,跳践圆尖锋刃锐。
俄惊轰腾声震壑,瞥双白龙窜岩背。
潴为潭水清且深,苔痕草色浸苍翠。
更循铁壁寻瀑源,或挟而登蹲而憩。
突兀银潢一道开,鬼斧劈削灵槎逝。
吹泻峥嵘复蜿蜒,疑是骊龙抱珠睡。
云中见首独垂胡,下饮碧海光景丽。
蒸浮日气生绮文,投浴几辈欧凫戏。
列坐盘石罗酒,箕踞窥瞰神魂醉。
获此奇胜冠山北,唐宋诸贤所未至。
凿空忠今十载前,始遭海客发其秘。
颇悟造物无尽藏,亦缘阻险保幽邃。
衰老力弱摹状穷,安得柳州为作记。
黄芦瑟瑟送扁舟,千里江天一叶浮。山影忽随云气涌,浪花寒迸月光流。
宫亭接食传神鸟,沙渚随波浴野鸥。此际篷窗舒远眺,匡庐真面已全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