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蟠黑云,久蛰黄金阙。缘何落人间,数饼若古月。
虾蟆不敢蚀,利刀岂能截。温润比方玉,芬香麝脐裂。
乃知廷圭名,桓桓久不灭。植夫名世俊,所蓄号奇绝。
护以紫锦囊,箧之复扃鐍。渺思五季乱,江南颇偷逸。
三主皆能书,拨镫耸瘦骨。一朝归大明,流散馀故物。
金华座右铭,清凉自题佛。二宝藏予家,时时一披拂。
及观植夫墨,清风愈飘忽。异国想尘劳,精灵岂沉没。
聊为识古篇,分手各萧瑟。
猜你喜欢
山林胜处说天台,仙佛多从此地栖。
司马八篇通道妙,丰干一语指人迷。
时逢好酒从容饮,莫把新诗取次题。
白日看云思我否,惠连无分共攀跻。
郎如陌上尘,妾似堤(dī)边絮(xù)。相见两悠扬,踪迹无寻处。
酒面扑春风,泪眼零秋雨。过了离别时,还解相思否?
郎君像路上扬起的尘土,我像河堤边生长的柳树。匆匆相见即离别,今后到哪里去寻找你的脚步。
相逢时我们因幸福而面容绯红,就像迎接扑面而来的春风,如今我们泪眼相对地别离,泪水挥洒如同秋雨。过了这悲伤离别的一刻,分手之后你是否还会把我想起。
参考资料:
1、吴熊和.《唐宋词汇·两宋卷·第3册》: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19522、《宋词鉴赏大全集》编委会编著,宋词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0,第222页
生查(zhā)子:词牌名。又名“相和柳”“梅溪渡”等。陌上尘:大路上的尘土。堤边絮:河堤上的柳絮。悠扬:飞扬,飘忽起伏。
酒面:因喝酒而泛红的脸庞。
这是一首闺词。全词以女主人的口气道出,不作雕饰,自然流畅,一气呵成。
这首词由八句组成,其中有六句使用了比喻。首句“郎如陌上尘”,次句“妾似堤边絮”,并非各以一物为喻,而是互文见意,言妾亦如陌上尘,郎亦如堤边絮。尘与絮悠扬飘荡,无辙可循。尘与尘相遇,絮与絮相逢,聚乃偶然,散亦无法觅其踪迹。把两个人遇合方式的特点,通过尘与絮的“相见两悠扬,踪迹无寻处”体现出来,喻义明确,词篇的表现力因此加强,引人入胜。
在上阕中,一、二句各自设比,三、四句补叙所比的内容,作为比喻,四句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从措意的过程分析,其间的条理十分清晰。此外,最后两句向对方提出“过了别离时,还解相思否”的疑问,这又同上半阕的别时情绪遥相呼应。通过这种呼应,一方面表达了女主人公对情郎的无限忠贞,另一方面又对男方的爱情表示了担心和疑虑。这种“救首救尾”手法的运用,不仅使词篇结构更加谨严,而且揭示主题方面,显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阕的“酒面扑春风,泪眼零秋雨”,也是用比喻,不过是暗喻而已。此句“泪”、“雨”并见,以连绵的秋雨喻不断洒落的泪珠,取喻显明,亦足动人。至于“酒面扑春风”,字面本于杜甫《咏怀古迹》诗“画图省识春风面”,而谓女子酒后,脸上绯红,有似春风扑人。像“酒面扑春风”这类比喻,本来喻体和本体的相似点就不甚显著,作者不仅不把相似点说出,反而用叙述式的句子,似乎只在实写两种相关的事物。在这种情况下读者要想真正理解词人的真实意图,就非得下一番推敲的功夫不可。这种比喻,修辞学上称为“曲喻”,古人称之为“不似之似”或“象外句”。“酒面春风”似乎是即写酒又写风,其实是借春风比酒后脸的情态。
在结构安排上,该词表现为一个严密的有机体,段落层次十分清晰、显明。词篇写别时情景,自然以描写告别场面的“酒面扑春风,泪眼零秋雨”两句为中心,上半阕为别时的感慨,末二句设想别后的情事,篇幅虽不长,却容下了别情离绪的各个方面。
青青蔬甲早寒天,想像登盘已堕涎。
更欲鉏畦向东去,园丁来报竹行鞭。
堂前梅树花初遍,露坐看花对夕风。
苦恨夜收春色去,故移灯入素光中。
乱争短发愁边白,清映衰颜酒后红。
醉眼却来寻不见,只疑林月碎玲珑。
风篁萦磴道,夏木昼阴阴。一鸟不鸣处,山高流水深。
终日惜奈花,一身苦牵羁。半月始得行,垂老玩姜姬。
飞鞭出重城,修途会封姨。扑面吹砂砾,熟马昏路岐。
白日恣狂霾,弥空塞琉璃。举头触横柳,乌纱罥高枝。
一步一摧折,歇马憩仁祠。山僧出慰劳,白水泛枪旗。
诸馀小比丘,目腓心刺讥。未闻看花人,罩眠对春姿。
马疲人亦困,酌酒却宽脾。不独负花约,兼亦怖天威。
自我入京来,无日不沙飞。四月双重绵,立夏无春时。
司尹省惟日,愚贱安敢知。长歌击流水,惊起双鸬鹚。
忆昔往寻剡中山,南明天姥相萦盘。
客路上头穿鸟道,行人脚底踏风湍。
旦寒露重多成雨,泄雾濛云互吞吐。
仆夫相呼岩壑间,空响应人作人语。
溪穷断岸地忽平,石门壁立如削成。
隔水无数山花明,中有人家鸡犬声。
向来老眼曾到处,此境俱作桃源行。
百年留在范宽笔,水墨精神且萧瑟。
上有翰林学士之院章,恐是宣和旧时物。
林猿野鹤应自在,令我相见犹前日。
时平会乞闲身归,一壑得专吾事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