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皇来何从,顿此八纮网。
神皋尘冥冥,冠盖争勇往。
研桑到白首,塞屋犹怏怏。
云何石南牧,上印归州党。
虚装绝佳海,借石压轻桨。
清风肃炎涨,心事映莽沆。
一朝入吴门,几载耀庭幌。
取廉报常丰,溢作百世享。
英英玉华姿,宛有郁林象。
开轩函位置,得地甫寻丈。
何以诏云仍,世居如此榜。
猜你喜欢
一竿风月,一蓑(suō)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zhào),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清早出去,笼一蓑霏微烟雨,傍晚归来,钓一竿迷蒙风月,家就居在富春江滨的子陵钓台西边。卖鱼的时候惟恐走近城门跟前,更不用说还会到闹市深处去了。
潮生时泛船出去打鱼,潮平时摆船靠岸系缆,潮落时高唱渔歌归家。当时的人们错把我比作披蓑垂钓的严光,然而,我更愿作一位无名的渔父。
参考资料:
1、王玲.陆游诗词:济南出版社,2014年:第61页
2、朱敦源.《中华古词365首精华今译》:东北朝鲜民族教育,1993年:第217页
一竿风月:风月中垂一钓竿。蓑:蓑衣。钓台:汉代隐士严光隐居的地方,在今浙江省富春江畔的桐庐县。况肯:更何况。红尘:指俗世。
棹:指船桨。潮平系缆:潮水满涨时停船捕鱼。浩歌:指放声高歌,大声歌唱。严光:即严子陵,汉代著名隐士。渔父:渔翁,捕鱼的老人。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是渔父的生活环境。“家在钓台西住”,这里借用了严光不应汉光武的征召,独自披羊裘钓于浙江的富春江上的典故。以此来喻渔父的心情近似严光。上片结句说,渔父虽以卖鱼为生,但是他远远地避开争利的市场。卖鱼还生怕走近城门,当然就更不肯向红尘深处追逐名利了。以此来表现渔父并不热衷于追逐名利,只求悠闲、自在。
下片头三句写渔父在潮生时出去打鱼,在潮平时系缆,在潮落时归家。生活规律和自然规律相适应,并无分外之求,不象世俗中人那样沽名钓誉,利令智昏。最后两句承上片“钓台”两句,说严光还不免有求名之心,这从他披羊裘垂钓上可看出来。宋人有一首咏严光的诗说:“一着羊裘便有心,虚名留得到如今。当时若着蓑衣去,烟水茫茫何处寻。”也是说严光虽拒绝光武征召,但还有求名心。陆游因此觉得:“无名”的“渔父”比严光还要清高。
这词上下片的章法相同,每片都是头三句写生活,后两句写心情,但深浅不同。上片结尾说自己心情近似严光,下片结尾却把严光也否定了。文人词中写渔父最早、最著名的是张志和的《渔父》,后人仿作的很多,但是有些文人的渔父词,用自己的思想感情代替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很不真实。
陆游这首词,论思想内容,可以说在张志和等诸人之上。显而易见,这词是讽刺当时那些被名牵利绊的俗人的。读者不可错会他的写作意图,简单地认为它是消极的、逃避现实的作品。
陆游另有一首《鹊桥仙》词:“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逢三扇,占断苹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也是写渔父的。它上片所写的大概是他四十八岁那一年在汉中的军旅生活。而这首词可能是作者在王炎幕府经略中原事业夭折以后,回到山阴故乡时作的。两首词同调、同韵,都是写他自己晚年英雄失志的感慨,决不是张志和《渔父》那种恬淡、闲适的隐士心情。读这首词时,应该注意他这个创作背景和创作心情。
何处飞来玉笋峰,似曾排闼为吾容。隔江翠色迎孤棹,故国白云知几重。
树老时鸣枫叶雨,山空远递夕阳钟。十年回首凋玄鬓,欲蹑征鸿恨莫从。
兔狡应多穴,孤妖争首丘。
一巢鸠样拙,何计老菟裘。
云肥大泽正高秋,南国旌旄何处留!良会偶逢偏易失,好音频致恐终浮!
海中似有金银阙,域外曾无麟凤洲。祗惜汉家悬异数,每将白马誓王侯!
年来频向石泉窥,遁迹开幽始在斯。窈谷如从天地剖,飞流独见雨风吹。
交襟潋滟分千叠,满目菁华寄一枝。山不必高名自我,名山那许俗人知。
枕湖列层岑,葱郁聚云族。出郭才三里,方舟渐通麓。
曾邀昔贤赏,名胜皆可录。双峰夹亭榭,崇阜富杉竹。
我家世结邻,数椽依古木。怀钦索遗址,半与松根伏。
碑缺篆无存,揣文须穆卜。坡仙岂遂往,或寓幽人屋。
据梧缅高风,秋阴吹肃肃。
之子有贤叔,鲰生误受知。恩蒙夫子妻,事类白圭诗。
黄卷悲吟夜,青灯照绩时。竟孤偕隐愿,徒切悼亡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