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舟漾涟漪,得凉乍如沐。
所爱前溪风,清音度修竹。
一见意已消,少焉神更穆。
譬如珠在渊,自是鸾之族。
我友具壶飧,相邀曳绡縠。
挥杯逗轻釭,洒翰低华烛。
欲别徐裴菼,深心寄眉目。
岁月倏已赊,诗篇寄幽馥。
吾犹愧良媒,子其慎穆卜。
毋以躯千金,等之棋一局。
猜你喜欢
又名: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piáo)。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jiǒng),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qiáo)。
晚风中的红叶萧萧落下,长亭里痛饮下别酒一瓢。
天上残云飞回太华山上,稀疏的细雨越过中条岭。
苍莽的树色随城关远去,黄河呼啸流进遥远海洋。
明日里就要抵达都城中,我仍在做那渔人樵夫梦。
参考资料:
1、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79-380
红叶晚萧萧:一作“南北断蓬飘”。长亭:古时道路每十里设长亭,供行旅停息。
太华:即西岳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县境内。过:一作“落”。中条:山名,一名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济县东南。
山:一作“关”。迥:远。海:一作“塞”。
帝乡:京都,指长安。梦:向往。末两句一作“劳歌此分手,风急马萧萧”。
此诗开头两句,诗人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红叶晚萧萧”,用写景透露人物一缕缕悲凉的意绪:“长亭酒一瓢”,用叙事传出客子旅途况味,用笔干净利落。此诗另一版本题作“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这个材料,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诗人何以在长亭送别、借瓢酒消愁的原委。
然而诗人没有久久沉湎在离愁别苦之中。中间四句笔势陡转,大笔勾画四周景色,雄浑苍茫,全是潼关的典型风物。骋目远望,南面是主峰高耸的西岳华山;北面,隔着黄河,又可见连绵苍莽的中条山。残云归岫,意味着天将放晴;疏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从写景看,诗人拿“残云”再加“归”字来点染华山,又拿“疏雨”再加“过”字来烘托中条山,这样,太华和中条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因为其中有动势——在浩茫无际的沉静中显出了一抹飞动的意趣。
诗人把目光略收回来,就又看见苍苍树色,随关城一路远去。关外便是黄河,它从北面奔涌而来,在潼关外头猛地一转,径向三门峡冲去,翻滚的河水咆哮着流入渤海。“河声”后续一“遥”字,传出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倾听的神情。诗人眼见树色苍苍,耳听河声汹汹,把场景描写得绘声绘色,使读者有耳闻目睹的真实感觉。这里,诗人连用四句景句,安排得如巨鳌的四足,缺一不可,丝毫没有臃肿杂乱、使人生厌之感。其中三、四两句,又出现在他的另一首作品《秋霁潼关驿亭》诗的颔联,完全相同,是诗人偏爱的得意之笔。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本来,离长安不过一天的路程,作为入京的旅客,总该想着到长安后便要如何如何,满头满脑盘绕“帝乡”去打转子了。可是诗人却出人意外地说:“我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呢!”含蓄地表白了他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这样结束,委婉得体,优游不迫,有力地显出了诗人的身份。
纵有丝纶不暇施,痴鱼吞月自惊疑。
旁观莫作风波想,比著人间未是危。
忆昔岁丙寅,束书从吾翁。驱车服岭南,弭节湟江东。
湟江地僻左,穷年少过从。邂逅倾盖友,一笑蛮烟空。
秋水泛孤艇,春郊支短筇。琴书适有馀,酬唱写不供。
岂惟吾曹欢,固足愉亲容。日月遽如许,于今再星终。
中间亦会面,别去复转蓬。归来洞庭野,乃此相迎逢。
回首叹风树,欲语悲填胸。爱君坚忍姿,凛凛霜后松。
徐公真有常,意味与曩同。而我学不进,长大加愚蠢。
幸蒙故人惠,苦语相磨砻。梅霖涨宿潦,行李何匆匆。
自云洞庭乐,远胜千户封。将儿更抱孙,綵衣映谖丛。
搜奇萃图刻,考古罗彝钟。知君颇挟此,讵信诗能穷。
同里有佳人,抱独环堵中。未妨閒暇日,更共讨论功。
它时有新得,为寄冥飞鸿。
久负南山约,披襟趁小晴。摩云天欲近,极目路疑平。
块垒胸中化,清凉脚下生。烟波衔日处,一棹自孤行。
四海九州,如一戯具。
运之失机,人与俱仆。
嗟世小儿,坐旁窥观。
拟指其手,目动心寒。
伟兹邺侯,把握是器。
南西北东,唯所欲置。
先捣范阳,困贼两河。
远猷不施,遗孽遂多。
藉其余智,指令李郭。
尚洗甲兵,二都清廓。
再造有唐,如汉子房。
留封亦谢,高卧嵩阳。
老居上宰,前星嵲屼。
诚动昏庸,阴销篡夺。
寒暑迭运,今三百年。
岩岩英风,俨若在前。
我思古人,心焉密勿。
伟兹邺侯,才不世出。
灵真伏我旁,我意殊不觉。一朝忽然去,百身那可赎。
寻渠诗中语,缥缈如鸿鹄。海山不成归,无故辄歌哭。
既云厌人世,何事犹苦学。繁华绝所好,惟学为子毒。
得天盬其脑,解脱诚已酷。盖棺宁无恋,号泣罗骨肉。
修短定虚名,毕生自多福。
披襟誇宋玉,吹律诧邹生。何似风轮扇,能令暑域清。
蕴隆澄沆瀣,道曷幻蓬瀛。枕簟无三伏,楼台即五城。
郢人忘羽秉,宣曲想衣更。䬃爽萧丘似,飘飖列驭并。
土囊真妄说,天籁实多情。歌舞宜高晏,鲜鲜白纻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