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乡远在海瀛边,茅屋苍苔问石田。夜月上时探兔窟,寒潮落处抖鱼筌。
踏歌遥听青云外,射策长怀玉殿前。千里祇今怜作客,焚香再拜祝尧天。
猜你喜欢
同乡旧日访山居,插架纵横万卷书。郡府贤良催剡荐,皇家爵禄庆宣除。
斯文每逐仪容接,公道何嫌职守拘。樗散由来天所放,厅阶日觉往来疏。
玉宇天高对广寒,清辉照见酒肠宽。神踪要觅三生石,仙药须凭九转丹。
宋璟多应趋宰辅,郑虔祇合老儒官。山川万里秋空阔,好趁西风挟羽翰。
锦鞯花马抹青刍,天上承恩喜赐租。出塞将军闻奏凯,还朝使者迓先驱。
露凉松径悲玄鹤,水阔莲塘浴锦凫。犴户秋清公牍少,远游作赋托三闾。
黄鹄摩云壮气增,青虹贯斗剑光腾。半生出处惭无补,一代经纶学未能。
指下徽音弹夜月,笔端草圣袅秋藤。西风不尽思乡意,回首天涯忆旧朋。
三纪仁皇侍从臣,当时文学动簪绅。高明已入儒林传,旧室长存历水滨。
岘首空留王粲宅,香山犹识白公真。他年遗迹应无废,不坠诗书世有人。
支枕乱愁并,廉纤静夜听。响空阶、点滴分明。一样芭蕉秋战雨,浑不似、故园声。
尘梦苦难醒,劳劳度此生。湿寒衾、泪已成冰,剩有归心随断雁,飘泊处、又无凭。
汝不闻秦筝声最苦,五色缠弦十三柱。
怨(yuàn)调慢声如欲语,一曲未终日移午。
红亭水木不知暑(shǔ),忽弹黄钟和白纻。
清风飒(sà)来云不去,闻之酒醒泪如雨。
汝归秦兮弹秦声,秦声悲兮聊送汝。
你没听说秦筝声音最苦,五色琴弦缠着十三琴柱。
曲调幽怨缓慢如泣如诉,一曲尚未弹完天已近午。
红亭池水树木不觉暑气,秦筝忽又弹起黄钟白纻。
清风飒飒云彩停留不动,客人醒过酒来泪下如雨。
你归秦地为你弹奏秦声,秦声悲哀啊,送你上路。
参考资料:
1、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第1版:316-318
秦筝:古秦地(今陕西一带)产的一种弦乐器。筝,一种弦乐器。五色:涂成五色。缠弦:将弦缠在筝上。十三柱:十三根缠弦的支柱。
如欲语:好似向人倾诉。
不知暑:不觉有暑天的炎气。
云不去:云彩为秦筝声吸引而不愿离去。
秦:指地处秦地的长安。聊:聊以,姑且。汝:你。
这首诗以秦筝为题作歌写送别。全诗可分为三层。
诗的前四句主要写秦筝的音调特色。以“汝不闻”点明此歌乃是为肖正而作,并且强调秦筝,引起全诗,“苦”,概括了秦筝声调的特色。次句又以秦筝构造的复杂暗示曲调将不同寻常。三、四两句则具体写秦筝的声音特色,先直接写声调的幽怨沉缓,然后又以时间的推移写曲调的悠远绵长,人们预知秦筝将奏出动人的曲子。
诗的次四句写送别时弹奏秦筝。先点明水绕树合的红亭,是送别的环境,也是弹筝的环境。次点出所弹曲调为‘黄钟乐》和《白芝曲》。然后集中写秦筝的音乐效果:清风飒飒而来,浮云停滞不动。“飒”,透露出凄怨,“云不去”反映出缠绵难舍。这两句不仅用自然界的景物形象写出秦筝之声,而且以物之尚且有知’,衬托了人之不能无感,遂有“闻之酒醒泪如雨”一句,来写秦筝声引起的惆怅别情。
诗的最后两句点明“送”字。归秦地而作秦声,歌题是恰切的。结尾“汝”字与开头“汝7字相呼应,强调“送汝”,而一个“悲”字呼应开头的“苦”字,写出借秦筝传达出的悲苦不忍别离的心情。其中似也包含着弃置州县,难以归京的苦闷。
这首诗情调悲切婉转,催人泪下,韵脚也低沉凝重,突出地表达了诗人送别时凄怆悲苦的心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