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事偏宜白昼长,薰风多送午窗凉。思家恐有南飞雁,预写新诗待寄将。
猜你喜欢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濛(méng)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在咸阳桥上遇雨了,那牛毛细雨随风飘摇不定,宛如悬在空中的水晶帷帘;那泊着的钓鱼船被这连绵的水晶帷帘阻隔,如烟如画。
眼前这烟水空濛的景色多么像初春时节洞庭湖上那烟波浩渺的景致;还有那沉沉的暮霭,好像正驮载着水气缓缓地向岳阳城的上空飘去,真是美极了。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481.
2、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88.
咸阳桥:又名西渭桥,故址在今陕西省咸阳市南,古代多于此送别。
还:一作“绝”。将:携带。岳阳天:岳阳楼在洞庭湖边,可俯瞰洞庭春色。
这是一首对雨即景之作,明快、跳荡,意象绵渺,别具特色。咸阳桥,又名便桥,在长安北门外的渭水之上,是通往西北的交通孔道。古往今来,有多少悲欢离合、兴废存亡的历史在这里幕启幕落。然而诗人此番雨中徜徉,却意度闲适,并无愁眉锁眼之态,笔墨染出,是一派清旷迷离的山水图景。
首句入题。“咸阳桥”点地,“雨”点景,皆直陈景物,用语质朴。句末炼出一个“悬”字,便将一种雨脚绵延如帘箔之虚悬空际的质感,形象生动地传出,健捷而有气势,令人神往。接下一句,诗人把观察点从桥头推向远处的水面,从广阔的空间来描写这茫茫雨色。这是一种挺接密衔的手法。“万点”言雨阵之密注。“空蒙”二字最有分量,烘托出云行雨施、水气蒸薄的特殊氛围,点出这场春雨所引起的周围环境的色调变化来。用笔很像国画家的晕染技法,淡墨抹出,便有无限清蔚的佳致。这种烟雨霏霏的景象类似江南水乡的天气,是诗人着力刻画的意境,并因而逗出下文的联翩浮想,为一篇转换之关键。“钓船”是诗中实景,诗人用一个“隔”字,便把它推到迷蒙的烟雨之外,若隐若现,似有似无,像是要溶化在设色清淡的画面里一样,有超于象外的远致。
前两句一起一承,围绕眼前景物生发,第三句纵笔远扬,转身虚际,出人意外地从咸阳的雨景,一下转到了洞庭的春色。论地域,天远地隔;论景致,晴雨不侔。实现这两幅毫不相干的水天图画的联结转化的媒介,乃是存在于二者之间的某种共同点—即上面提到的烟水空蒙的景色。这在渭水关中也许是难得一见的雨中奇观,但在洞庭泽国,却是一种常见的色调。诗人敏感地抓住这一点,发挥艺术的想象,利用“还似”二字作有力的兜转,就把它们巧妙在联到一起,描绘出一幅壮阔飞动、无比清奇的图画来。洞庭湖为海内巨浸,气蒸波撼,吞天无际。在诗人看来,湿漉的晓云好像是驮载着接天的水气飘进了岳阳古城的上空。这是极其壮观的景象。“将入”二字,可说是笔挟云涛。
作者着意描写巴陵湖畔的云容水色,其目的在于用它来烘托咸阳的雨景,使它更为突出。这是一种借助联想,以虚间实,因宾见主的借形之法,将两种似乎无关的景物,从空间上加以联系,构成了此诗在艺术上的特色。
世代沧桑废国盟,新朝新贵尽时英。渔樵隐逸行吾素,耕读逍遥随我情。
圣庙三桥君又到,文场八股孰重赓。逢斯盛举应仲庆,勉缀芜词吟兴生。
五马渡江老臣泣,垂死丹心在王室。当年非不思南来,王谢岂能生羽翼。
魏相张仪尚为秦,聊借羌苻展才力。江南虽僻不可图,青史千年谁独识。
林表飞来色,犹怜久卜邻。
沿洄一水路,梦想五天人。
谢绝空园草,沉冥满几尘。
暮云如有得,宁谢寄声频。
王母下瑶台,琼花溢路栽。似嫌红粉俗,长傍白云开。
玉质风前舞,天香月下来。刘郎犹未识,蜂蝶莫惊猜。
淡墨伦魁政少年,蓬山壁水得诗仙。
集贤学士看文笔,国子先生费酒钱。
濯锦江头频入梦,桃花水面送归船。
平分风月真聊尔,不日来朝尺五天。
敛迹归山田,息心谢时辈。昼还草堂卧,但与双峰对。
兴来恣佳游,事惬符胜概。著书高窗下,日夕见城内。
曩为世人误,遂负平生爱。久与林壑辞,及来松杉大。
偶兹近精庐,屡得名僧会。有时逐樵渔,尽日不冠带。
崖口上新月,石门破苍霭。色向群木深,光摇一潭碎。
缅怀郑生谷,颇忆严子濑。胜事犹可追,斯人邈千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