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春云漠漠,溪晚雨霏霏。投驿经村店,防滩识钓矶。
客情随路远,乡念去人稀。寂莫芳林下,渔郎摘笋归。
猜你喜欢
回乐峰(fēng)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shuāng)。(回乐峰一作:回乐烽)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718页.
2、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316页.
3、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309.
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灵州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山峰。一作“回乐烽”:指回乐县附近的烽火台。城外:一作“城上”,一作“城下”。
芦管:笛子。一作“芦笛”。征人:戍边的将士。尽:全。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如果说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情,蓄而未发;那么后两句则正面写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这首诗语言优美,节奏平缓,寓情于景,以景写情,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诗意婉曲深远,让人回味无穷。刘禹锡《和令孤相公言怀寄河中杨少尹》中提到李益,有“边月空悲芦管秋”句,即指此诗。可见此诗在当时已传诵很广。《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的确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秋风吹雨鸣窗纸,壮士不眠推枕起。
床头金尽尊酒空,枥马相看泪如洗。
鸿门霸上百万师,安西北庭九千里。
帐前画角声入云,陇上铁衣光照水。
横飞渡辽健如鹘,谈笑不劳投马箠。
堂堂羽檄从天下,夜半斫营孱可鄙。
拾萤读书定何益,投笔取封当努力。
百斤长刀两石弓,饱将两耳听秋风。
盘盘帐殿敞彤庭,天仗宵严拥万灵。玉笋东班分列辟,龙墀首拜认前星。
烟蟠鳌柱沾吟袖,乐泛仙音近御屏。岁岁大酺恩例溥,自惭虚薄仰皇扃。
萝径萧然曲业存,闲云流水四无邻。身留白屋潜踪迹,
门□□吟学隐沦。吟对琴尊江上月,笑看花木镜中春。
遗书自有亲□处,何必驱驰扰世尘。
后园驴吃草,莫随言语讨。跳上蓦腰骑,来往长安道。
先生昔事李轻车,庙略纵横有奇策。刀头见月夜飞鞍,楯鼻吹霜晓研墨。
露布军中论五兵,前锋校尉尽知名。纵横出入龙骧幕,长揖经过骠骑营。
承平四海无烽燧,归卧东山兀然醉。谁知鄂荐下青冥,又卷龙韬赴丹陛。
鸣驺拥路百花香,海燕初飞雁北翔。分手独怜孙楚别,傍人休道鄜生狂。
黄图风日美,丽瞩满芳菲。朱郭羽觞集,金张绣毂飞。
游丝香惹鞚,蝶粉湿黏衣。野草独无数,王孙殊未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