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带炉薰出晓朝,故园归去赋桃夭。瑶池阿母初通信,银汉天孙已度桥。
龙虎榜中春擢桂,凤凰池上夜吹箫。香闺可似张京兆,眉黛殷勤手自描。
猜你喜欢
重重叠(dié)叠上瑶(yáo)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却教一作:又教)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
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重重叠叠: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很浓厚。瑶台:华贵的亭台。几度:几次。童:男仆。
收拾去:指日落时花影消失,好像被太阳收拾走了。教:让。送将来:指花影重新在月光下出现,好像是月亮送来的。将,语气助词,用于动词之后。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吟咏花影,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这首诗自始至终着眼于一个“变”字,写影的变化中表现出光的变化,写光的变化中表现出影的变化。第一句中“上瑶台”,这是写影的动,隐含着光的动。为什么用“上”,不用“下”,因为红日逐渐西沉了。第二句“扫不开”写影的不动,间接地表现了光的不动。光不动影亦不动,所以凭你横扫竖扫总是“扫不开”的。三四两句,一“收”一“送”是写光的变化,由此引出一“去”一“来”影的变化。花影本是静态的,诗人抓住了光与影的相互关系,着力表现了花影动与静,去与来的变化,从而使诗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动态美。
写光的变化,写花影的变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传达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上瑶台”写花影移动,已含有鄙视花影之意;“扫不开”写花影难除,更明现憎恶花影之情;“收拾去”写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送将来”写花影再现,又发无奈之叹。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的倏忽变化之中,使诗作具有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
有人评论说:“上瑶台”比喻小人在高位当权;“扫不开”比喻正直之臣屡次上书揭露也无济于事;三四两句以太阳刚落,花影消失,明月东升,花影重映,比喻小人暂时销声匿迹,但最终仍然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从诗人一生仕途坎坷,政治失意的情况来分析,产生鄙视群小,痛恨官场腐败的感情也许是可能的。但诗歌作为文艺作品,它显然不能是生活的实录,它比生活本身应该更概括,更集中,更有典型性,因此,一定要坐实哪一句即喻什么人或什么事,难免会有牵强附会之嫌了。
梅月炎官尚敛威,纷纷此物傍綀衣。
扑灯似怕光芒掩,撼树都忘力量微。
因爱积阴憎景日,逆知将雨泄天机。
未应蚁子浑无援,时至皆能插羽飞。
不挂丝纩衣,归向寒岩栖。寒岩风雪夜,又过岩前溪。
村居近南山,终日绝蹄鞅。幸无形迹拘,烟霞惬真想。
时寻沮溺翁,酌酒共来往。微雨夜来过,西畴禾黍长。
禾黍渐已长,我怀渐能广。谁谓贵贱殊,千秋同草莽。
梦逐江头杨柳絮。借得东风,吹梦仍无据。潋滟波光明远树。
山愁翠黛听鸠妇。
惆怅天涯时节误。更怯朝来,一雨轻寒助。深院苔青怜小步。
蝶来潜带花魂去。
伫立出门衢,遥望转蓬飞。蓬去旧根在,连翩逝不归。
念我舍乡俗,亲好久乖违。慷慨怀长想,惆怅恋音徽。
人生随事变,迁化焉可祈。百年难必果,千虑易盈亏。
劈面东风不肯西,西州客子莫颦眉。一从四国流言后,直至如今不反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