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期旌旆到茅庐,十载秦中一纸书。方报循良徵北阙,却从休沐理南车。
两旬旅寓青春浅,三世论交白发馀。酹酒先公祠下土,于门高大信非虚。
猜你喜欢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一作:千锤万击出深山/千鎚万击出深山)
(一作:粉骨碎身全不惜/粉身碎骨浑不怕/粉身碎骨全不怕)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参考资料:
1、高濯缨选编.明诗三百首.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4:66
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虚词,形容很多。锤:锤打。凿:开凿。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人间:人世间。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招邀风月须坡叟,管领江山属漫郎。
更築危亭依巨石,顾从二子老沧浪。
明月亦清哉,清风绝点埃。
村童催睡去,野叟问禅来。
乐事赏心夜,清风明月梅。
夜深群籁静,猿鹤莫相猜。
莲幕遥临黑水津,櫜鞬无事但寻春。
梁王司马非孙武,且免宫中斩美人。
我合焚香夜深坐,等君头白柳州来。
萧萧白发出宫门,羽服星冠道意存。霄汉九重辞凤阙,
云山何处访桃源。瑶池醉月劳仙梦,玉辇乘春却帝恩。
回首吹箫天上伴,上阳花落共谁言。
渔盐旧俗惯恬熙,兵火新民脱乱离。
石路树阴三十里,今犹仿佛太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