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催四牡使騑归,江汉旋歌命召诗。
借问仪庭集鸾凤,何如当道卧熊罴。
柳迎士行成阴密,楼得元规发兴奇。
少待边亭永清晏,却归簪笔侍龙墀。
猜你喜欢
雨足高田白,披蓑(suō)半夜耕(gēng)。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春雨已下得很充足了,以致连高处的田里也存满了一片白茫茫的水,为了抢种,农民披着蓑衣冒着雨,半夜就来田里耕作。
等到人和牛的力都使尽的时候,天还远远未亮呢。
参考资料:
1、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425-426页
2、郑竹青周双利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通典(中册):解放军出版社,1999年01月:第1871页
高田:山上的旱田。雨足:雨十分大,充足。白:白茫茫。披蓑:披着草衣。蓑:蓑衣。
俱:都。殊:尤,还,简直。未明:天不亮。
这首诗写一位农民在雨天半夜就辛劳耕作的情形。诗的开头写久旱逢甘霖,夜里下了一场大雨。“雨足”一句,是说雨水很多,就连高处的田地也积了许多水,而成为一片水白色。作者用“足”、“白”二字,既突出强调了雨水之多,又暗示了农夫耕田将会倍加艰难和辛劳,为下文作了铺垫。“披蓑半夜耕”一句,乍看之下,让人想到不合情理。哪里有农夫披着蓑衣半夜里耕地的呢?但细细品来,此句却是蕴意深含。可能是由于雨水过多,农夫们耽误了播种的时间,泥水里,又是冒着雨,耕田的吃力是可想而知的。
后两句用“力俱尽”与“殊未明”作鲜明的对比,反映了农民早出晚归、不知疲倦的辛苦劳动生活。虽然“人牛力俱尽弦,但劳动的时间还很长,天亮之前和天亮之后农民将如何坚持下去,这是留给读者想象的内容了。这首小诗十分通俗,明白如话,虽然是反映农民辛苦的,但它是通过耕作情形的具体而又细致的描驽来表现的,它取的是一位农民最平常的一个劳动镜头。风雨里,半夜就去耕作,像牛一样出力,全诗语言清新明快,形象地揭示了在封建社会,尤其是在动乱年代,地方水利失修,农民靠“天”吃饭的这一事实,也是封建社会里的中国农民的劳动生活写照。
这首诗纯用白描,立意新颖,语言通俗流畅,仅短短二十个字,就准确地描绘了农夫披蓑夜耕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农夫苦难生活的满腔同情,具有一定的现实性。
前殿笼童昼鼓赊,对论兵食近袍纱。
此时刻意言颇牧,不为云中首级差。
二月官河春水生,仙翁冠剑出南城。尚书篆画星辰动,太史文章玉雪清。
江上东风吹画翣,船头微雨湿丹旌。当时琳馆同游者,应在滕王阁上迎。
李唐遭百六,边事失经营。大氏十传世,辽人久弄兵。
战场春草瘦,戍垒墓烟平。今日归皇化,居民自乐生。
翛然风景可怡情,采菊东篱晓露零。天上早联卿士月,云间今见少微星。
映门杨柳丝垂地,对岸芙蓉锦作屏。拟结茅茨相近住,往来二老可忘形。
东风吹客衣,长忆见君时。一别惊云散,重来与燕期。
春深今雨夕,花老去年枝。莫待空山里,青灯有所思。
身闲欲出无如嬾,酒薄虽倾不敌愁。
残暑从今无一月,剩储诗思待新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