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泉潄石齿,淅沥鸣瑶琴。
坐来毛骨清,分明太古音。
猜你喜欢
逗石穿云落涧隈,无风自到枕边来。
十年客底黄粱梦,一夜水声却唤回。
枕石听山泉,看云度流水。水去动云根,泉鸣漱石齿。
神清万窍风,梦破孤舟雨。彷佛中郎琴,泠泠响焦尾。
中含太古音,分明合宫徵。我老两耳聋,无心论臧否。
世事不愿闻,高卧茅屋底。今朝偶听泉,爽气侵骨髓。
毛发为洒淅,肝胆忽磊磈。取泉三咽之,顿失平生鄙。
翩然欲凭虚,乘风学轻举。岂意下劣资,悟此清净理。
喜极竟忘言,徐徐与泉语。慎勿恋空岩,寒烟锁秋渚。
慎勿伴高人,幽赏无穷已。旦夕赴瀛洲,奔驰日千里。
长空捲雪涛,声撼天地里。潜蛟既出游,苍龙亦惊起。
恩波万丈长,大洗人间滓。岂独此亭中,但涤巢由耳。
雾窗寒对遥天暮(mù),暮天遥对寒窗雾。花落正啼(tí)鸦,鸦啼正落花。
袖罗垂影瘦,瘦影垂罗袖。风翦(jiǎn)一丝红,红丝一翦风。
满天是雾花的寒窗对着天空渐暝的暮色,傍晚的天空遥遥对着寒窗的雾花。花儿凋零,啼鸦声声。乌鸦开始啼叫,正值落花时节。
垂着罗袖的影子显得清瘦不已。清瘦的身影正垂着罗袖。和风剪出一丝丝红线,红线似春风剪得整整齐齐。
参考资料:
1、纳兰性德,徐燕婷,朱惠国著.纳兰词评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01:第69页
暮天:傍晚的天空。
风剪:即风吹。剪,有快速之意。一丝红:常用“红丝”比喻姻缘巧合。
这首词每两句都是反复回文。“雾窗寒对遥天暮”,从最后一个字“暮”倒着往前读,就是下一句“暮天遥对寒窗雾”;“花落正啼鸦”,倒过来也就是下一句“鸦啼正落花”,这就是回文诗的一种。一般的选本里很少会选这首词,原囚很简单:这是纯粹的文字游戏,并没有什么艺术价值和深刻内涵在里边。这道理是完全正确的,回文诗大多都仅仅是文字游戏而已,就像厨师雕刻出来的一朵精美绝伦的萝卜花,无论多漂亮,也只是正餐旁边的一个装饰。但是厨师愿意去雕刻萝卜花的原因有两个:一个原因是要让整桌菜卖出更贵的价钱之外,另一个原因就是:炫技。这是人的天性,如果掌握了高于常人的技术,总忍不住会拿出来卖弄卖弄,没机会卖弄的话,在受到环境的刺激后,就会“技痒”。
从词的作法看,上片布景,下片说情,或者叙事、造理,这是宋词基本结构模式。回文体的歌词,大体上亦依此模式填写。上片的相关物景,包括雾窗、暮天,花落、鸦啼,经过回环往复,变而成为窗雾、天暮,落花、啼鸦,其实际项目并不曾添加。下片通过人物形态的转换,叙说故事。其之由袖罗、瘦影,风翦、红丝,变而为罗袖、影瘦,翦风、丝红,同样也不曾添加。无非是一位女子,于花落、鸦啼的背景下,通过风翦、红丝及翦风、丝红的变换,以展现其婀娜多姿的身段而已。这就是回文的奥秘。
这首词描摹的是眼前风物,虽然意义不大,但是依旧不失隽永别致。从中更可看到词人娴熟的文字技巧。
茅屋藤萝外,凭栏烟霭间。乱蝉催暑去,急雨带秋还。
路入双溪口,门当四面山。诗成题未有,翰墨伴清閒。
去此二十年,持家西过宋。
起予者白鸥,归兴岌飞动。
宫殿明宝坊,山川开禹贡。
破浪一帆风,更占梦中梦。
消暑桐阴宜野服,倚云山脚洗清泉。一双白鹤可为骥,直借上天还下天。
将军为国仗安危,势弱兵孤谩出师。江左望风如破竹,沙边背水尚张旗。
可怜吴楚三军溃,始信襄樊一木支。扬子秋高波渺渺,木绵春尽草离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