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中我故里,堕地未一归。客岁夫奉命,出藩来西陲。
地方正苦战,蕃汉交相持。疮痍苦不起,宁复顾家为。
今岁寄我书,属我板舆随。乡音喜入耳,秦关望崔岿。
忆昔父谓我,吾土帝王畿。泰华称天险,泾渭襟带之。
风俗本淳朴,犹有周公遗。我今远嫁女,能来事真稀。
载念母与兄,今乃在京师。岂无外家亲,风雨系所思。
跧伏已旬日,未敢使闻知。昨有远兄弟,叩门立我墀。
我姑素钟爱,从不妇轻嗤。我夫久益敬,如宾无愆仪。
我亦何所虑,我亦何所疑。所虑有官守,所疑人讪讥。
回首顾阍者,人来善为解。咫尺天涯隔,此身有所羁。
市上宁真虎,杯中宁真虺。持躬稍不慎,噬脐悔何追。
愿保千金躯,勿为霜露欺。不死会相见,瓜代以为期。
猜你喜欢
仄仄疏棂小小厢,也罗茶鼎也悬床。生公有意怜顽石,不厌鸡栖作讲堂。
郎书前月发京华,燕子来时当到家。记得去年裁白苧,郎君系马石榴花。
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
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和王昌龄“奉帚平明”、“闺中少妇”等名作之同,此诗的怨者,不是一开始就露面的。长门宫是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后的居处,昭阳殿则是汉成帝皇后赵飞燕居处,唐诗通常分别用以泛指失宠、得宠宫人住地。欲写长门之怨,却先写昭阳之幸,形成此诗一显著特点。
前两句的境界极为美好。诗中宫花大约是指桃花,此时春晴正开,花朵上缀着露滴,有“灼灼其华”的光彩。晴花沾露,越发娇美秾艳。夜来花香尤易为人察觉,春风散入,更是暗香满殿。这是写境,又不单纯是写境。这种美好境界,与昭阳殿里歌舞人的快乐心情极为谐调,浑融为一。昭阳殿里彻夜笙歌,欢乐的人还未休息。说“歌吹在昭阳”是好理解的,而明月却是无处不“在”,为什么独归于昭阳呢?诗人这里巧妙暗示,连月亮也是昭阳殿的特别明亮。两句虽然都是写境,但能使读者感到境中有人,继而由景入情。这两句写的不是宫怨,恰恰是宫怨的对立面,是得宠承恩的情景。
写承恩不是诗人的目的,而只是手段。后两句突然转折,美好的环境、欢乐的气氛都不在了,转出另一个环境、另一种气氛。与昭阳殿形成鲜明对比,这里没有花香,没有歌吹,也没有月明,有的是滴不完、流不尽的漏声,是挨不到头的漫漫长夜。这里也有一个不眠人存在。但与昭阳殿欢乐苦夜短不同,长门宫是愁思觉夜长。此诗用形象对比手法,有强烈反衬作用,突出深化了“宫怨”的主题。
诗的前后部分都重在写境,由于融入人物的丰富感受,情景交融,所以能境中见人,含蓄蕴藉。与白居易《后宫词》比较,优点尤显著。《后宫词》写了“泪湿罗巾梦不成”,写了“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由于取径太直,反觉浅近,不如此诗耐人含咀。
诗的前两句偏于写实,后两句则用了夸张手法。铜壶滴漏是古代计时的用具。宫禁专用者为“宫漏”。大抵夜间添一次水,更阑则漏尽,漏不尽则夜未明。“似将海水添宫漏”,则是以海水的巨大容量来夸张长门的夜长漏永。现实中,当然绝无以海水添宫漏的事,但这种夸张,仍有现实的基础。“水添宫漏”是实有其事,长门宫人愁思失眠而特觉夜长也实有其情,主客观的统一,就造成了“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的意境。虚实相成,离形得神,这里写的虽决不能有其事,但实为情至之语。
父老传闻事事新,连城瓦屋似鱼鳞。山居只觉穹庐大,半住牛羊半住人。
十万櫜鞬临易水,五营旗鼓出中山。去年今日西岑别,回首吴山梦寐间。
虫鱼千万族,一一异状貌。飞潜同一性,巨细何必校。
彼微水中蛙,四足伛而疱。自从科蚪初,生育在泥淖。
好鸣乃其性,非故欲喧闹。蝈氏职洒灰,恐非圣人教。
吾闻人间世,生死同梦觉。杀物伤吾仁,忍听声熚爆。
况我儒衣冠,弦诵生乡校。彼亦呼子曰,有意欲吾效。
人虫各好生,奚用苦相挠。退之惮食蛇,得得释笼罩。
子厚放鹧鸪,仁心亦稍稍。胡为于此虫,未尽忘嗜乐。
荐祠用枭獍,穿阱诛虎豹。古人岂妄杀,去害除不孝。
愿留兹鼓吹,驻我寒溪棹。
谢檄归来卧白云,秖今心事与谁论。故人不似苍苔好,岁晚青青一到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