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散一天暑,夕照池塘隐。淡淡蕊含香,娟娟花弄影。
鱼游水起波,蝶戏叶黏粉。晚露滴新枝,莲房明月引。
猜你喜欢
萱草轩窗处处幽,酒中不著客中愁。
芭蕉叶上无多雨,分与池荷一半秋。
水浅荷亭亭,风过半攲侧。入水元不濡,须臾见本色。
偶然成珠玑,至妙人孰测。乍散起微波,再圆聊作剧。
澜雨未舒晴,浮云时拥墨。小池瀰旧痕,一旦寓新饰。
荷平绿水深,翠满真堪惜。切勿溅成珠,漾去静如拭。
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
细雨茸(róng)茸湿楝(liàn)花,南风树树熟枇(pí)杷(pá);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细雨蒙蒙打湿了楝花,在南风的吹拂下,每棵枇杷树的果实都慢慢变熟了。
顺着山路慢慢地走着,竟不知路途远近。沿路的黄莺鸣叫着把我送到了家。
参考资料:
1、吴功正.山水诗注析: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06月第1版:第338页
2、艾治平.历代绝句精华鉴赏: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10月第1版:第467页
茸茸:小雨又细又密又柔和的感觉。楝:江南一带常见的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花。枇杷:树的名称。果实黄色圆形,味甜,春夏之间成熟。
徐行:慢慢地走。山深浅:山路的远近。
诗的前半段宛如一副工笔画,在绵绵春雨中,楝树开出了淡紫色的花朵,由于沾上了雨珠,显得格外娇艳和滋润。南风轻轻吹拂,在郁郁葱葱的草木丛里,不时露出一树树金黄色的枇杷。这两句对得很工,“细雨”对“南风”,“楝花”对“枇杷”,从气候与植物两方面刻画出了江南三月所特有的景观,而句中的修饰语“茸茸”和“树树”以及“湿”和“热”则进一步描摹了春色的旖旎。诗人的着眼点在景,但同时也衬出了情,从他蘸满色彩的笔触中,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洋溢在他心中的盎然春意。
下半段由景及人,画面也渐渐活动起来,“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诗人沿着山路徐徐而行,不知道自己走了多远,只听得满耳莺啼,不知不觉中却已回到了家门口。这里,诗人有意识地虚化了距离感和时间感,形成一种物我两忘的意境。于是,在前半段里所隐隐流露出来的那种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在这一段里便跃然纸上了。这两句着眼于人的感觉,但并没有离开景色描写这一主线,“一路莺啼”与上文中的“茸茸”、“树树”相辉映,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把天平山的春天写得充满野趣,十分热闹。同时,诗人在漫游时忘了路程,忘了时间,这又从另一个侧面衬托出了景色之美。
茸茸细雨,微微南风,舒远惬意,这是从触觉角度写;一支支楝花,一树树枇杷,明艳夺目,这是从视觉角度描写;一路上黄莺儿唱着婉转的歌,轻快悦耳,这是从听觉角度描写。多角度描写组成一幅美妙的山行图。
槐柳萧疏绕郡城,夜添山雨作江声。
秋风南陌无车马,独上高楼故国情。
台荒屋老阅人深,拂拭留题重整襟。
科目一朝来券外,姓名三世在碑阴。
公孙晚岁叨明诏,裘氏当年费苦吟。
报与曲江先辈道,老婆非复少时心。
声称籍甚自髫年,圣处闻之于膝边。
庙瑟久无人续响,国棋谁与子分先。
书经秦火讹难读,钵至曹溪靳不传。
功行满时笙鹤下,未应山泽著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