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从京国侍台端,颠著衣裳倒著冠。汉署夜回惊鹤起,晋陵春丽过驹看。
一麾敢拟能分竹,三褫随加罢握兰。摇落未须吟泽畔,故园松菊尚堪观。
猜你喜欢
碛浦青枫路,茅堂白水村。落花怜杜宇,芳草怨王孙。
别去冬徂夏,忧来旦复昏。赤心元自许,高谊与谁论。
流俗难藏器,陈情欲叫阍。精诚交霹雳,忠愤走轒辒。
鸑鷟翔丹穴,骐麟出大宛。骏蹄当驾驭,逸翮遂飞翻。
用世材虽重,端居道亦存。万家岐下邑,五亩洛中园。
径晓晴生竹,堂春煖护萱。河流通马颊,山势锁龙门。
洗药香分涧,看松翠满轩。汀沙眠称鹤,岩果盗随猿。
德愧成蹊李,名惭学圃樊。莫收金铸错,但保玉无痕。
感旧愁空积,怀贤虑政烦。长歌谢知己,浩浩一乾坤。
坐卧蘧然在一堂,萧萧深竹对幽窗。如何尚作留都梦,寤寐高贤义不忘。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jǐn),出门俱(jù)是看花人。
早春的清新景色,正是诗人的最爱。绿柳枝头嫩叶初萌,鹅黄之色尚未均匀。
若是到了京城花开之际,那将满城便是赏花之人。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23
2、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02-303
3、李静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45
4、麦晖.“莫待上林花似锦”——读杨巨源《城东早春》诗.决策与信息,1999,12
诗家:诗人的统称,并不仅指作者自己。清景:清秀美丽的景色。清:一作“新”。新春:即早春。才黄:刚刚露出嫩黄的柳眼。匀:均匀,匀称。
上林:上林苑,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建于秦代,汉武帝时加以扩充,为汉宫苑。诗中用来代指唐朝京城长安。锦:五色织成的绸绫。俱:全,都。看花人:此处双关进士及第者。唐时举进士及第者有在长安城中看花的风俗。
此诗写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热爱。前两句突出诗题中的“早春”之意。首句是诗人在城东游赏时对所见早春景色的赞美。这里有两层意思,既是表明,为诗家所喜爱的清新景色,正在这早春之中;同时也表明,这清新的早春景色,最能激发诗家的诗情。一个“清”字用得贴切。这里不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喜人,也兼指这种景色刚刚开始显露出来,还没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环境显得很清幽。
第二句紧接第一句,是对早春景色的具体描绘。早春时,柳叶新萌,其色嫩黄,俗称“柳眼”。“才”字“半”字,都是暗示“早”。如果只笼统地写柳叶初生,虽也是写“早春”,但总觉得平淡无味。诗人抓住了“半未匀”这种境界,使人仿佛见到绿枝上刚刚露出的几颗嫩黄的柳眼,那么清新宜人。这不仅突出了“早”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勾画得非常逼真。生动的笔触蕴含着作者极其欢悦和赞美之情。早春时节,气候寒冷,百花尚未绽开,唯柳枝新叶,冲寒而出,最富有生机,最早为人们带来春天的消息。写新柳,恰好抓住了早春景色的特征。
前两句已将早春之神写出,如再作具体描绘,必成赘言。后两句用“若待”两字一转,改从对面着笔,用芳春的艳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上林苑繁花似锦,写景色的秾艳已极;游人如云,写环境之喧嚷如市。这后两句与前两句,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反衬出诗人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同时这也是比喻之笔,“俱是看花人”不仅仅是说锦绣满地,观赏花的人多,更是说人已功成名就,人们争趋共仰。因此,此诗的深层意旨是:求贤助国、选拔人才,应在他们地位卑微、功绩未显之际,犹如嫩柳初黄、色彩未浓之时。这时若能善于识别、大胆扶持,他们就会迅速成材,担当大用;如果等到他们功成志得、誉满名高,犹如花开锦绣、红映枝头,人们争趋共仰,就不用人去发现和帮助了。
全诗将清幽、秾艳之景并列而出,对比鲜明,色调明快;同时含蕴深刻,耐人寻味,堪称佳篇。
挽我过溪桥,请与春风权摄。推出雪峰千丈,照碧溪春色。别来三度见梅花,今日共君说。只这溪山十里,剩几多风月。
天与松子寿,独饮日月精。复令颜子贤,胡为夭其生。
吾将寻河源,上天问天何不平?吾将诘仙老,
大道无私谁强名?仙老难逢天不近,世人何人解应尽。
明朝欲向翅头山,问取禅公此义还。
补官桐庐时,已饱严陵钓。进吏六百石,又得临海峤。
因之论出处,足以见风调。洪潮可登观,万里涨川窍。
收缩向何归,由来人莫料。凭君能赋才,庶或穷其妙。
青山隐映翠云遥,清夜高台坐寂寥。何处碧桃深院里,月明风送紫鸾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