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日重归乳窦峰,笋舆十里度松风。月明谷口闻猿啸,雨过岩前见虎踪。
下界任从沧海变,旧房应许白云封。暮年相送情何限,安得还山志愿同。
猜你喜欢
西湖茭笋夏如玉,龙井杨梅旧有名。白发故人千里去,青山独客此时情。
呼猿洞口萝龛老,石蟹泉头茗椀清。回首天涯来往迹,海门潮落又潮生。
清浅白石滩,绿蒲(pú)向堪把。
家住水东西,浣(huàn)纱明月下。
清澈见底的白石浅滩,嫩绿的蒲草可以满把采摘。
一群少女住在绿水两旁,趁着皎洁的月色洗衣浣纱。
参考资料:
1、尹贤.唐诗绝句选讲: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01月第1版:57.
2、颜邦逸赵雪沛编著.文学作品赏析中国古典诗歌: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年03月第1版:159-160.
3、王春梅编.唐诗三百首注音版中: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03:49.
白石滩:辋川的一个地方,王维辋川别墅二十景之一。向:临近,将近。堪:能够,可以。把:握。
浣:洗。浣纱:用西施浣纱的典故,暗示浣纱女的明丽。
这诗是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描写白石滩月夜景色,清新可喜,颇堪玩味。
白石滩,辋水边上由一片白石形成的浅滩,是著名的辋川二十景之一。王维的山水诗很注意表现景物的光线和色彩,这首诗就是用暗示的手法写月夜的光线。它通过刻画沉浸在月色中的景物,暗示出月光的皎洁、明亮。如头两句“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写滩上的水、水底的石和水中的蒲草,清晰如画。夜色之中,能看得如此分明,这正暗示月光的明亮。唯其月明,照彻滩水,水才能见其“清”,滩才能显其“浅”,而水底之石也才能现其“白”。不仅如此,从那铺满白石的水底,到那清澈透明的水面,还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生长其中的绿蒲,它们长得又肥又嫩,差不多已可以用手满把地采摘了。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个“绿”字:光线稍弱,绿色就会发暗;能见其绿,足见月光特别明亮。月之明,水之清,蒲之绿,石之白,相映相衬,给人造成了极其鲜明的视觉感受。用笔都空灵、超妙。这正是司空图所推崇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二十四诗品》)的高境。
最后两句,诗人在白石滩上绘上了一群少女。她们有的家住水东,有的家住水西,都趁着月明之夜,来到这浅滩上洗衣浣纱。不言而喻,正是这皎洁的明月,才把她们吸引过来的。这就又借人物的活动中再衬明月一笔。由于这群浣纱少女的出现,幽静明媚的白石滩月夜,顿时生出开朗活泼的气氛,也带来了温馨甜美的生活气息,整幅画面都活起来了。这就又通过人物的行动,暗示了月光的明亮。这种写法,跟《鸟鸣涧》中的“月出惊山鸟”以鸟惊来写月明,颇相类似。
此诗的意境跟《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近似,幽静而有生气,乡村生活气息颇浓,与《过香积寺》、《鹿柴》那一类诗的冷寂情调、意境是迥然有别的。
此诗前两句写诗人在白石滩白天所见的清秀景色,后两句写晚上所见的景物和人物活动。诗人淡淡几笔,勾勒出一幅清浅、明朗、柔和、优美的图画,足可见月之明,水之清,蒲之绿,石之白。画面清丽优雅,盎然生机、喜悦之情溢于言外。诗写清溪白石,语言也象清溪白石,洁净洗练,朴素圆实,富有生活气息,表现了一种自然、纯真的美,也寄托着诗人对这种自然、纯真的美的追求,流露出诗人特有的诗风。
日暮风霾欲涨天,独临古渡意悽然。春光三月行当暇,客子长途未息肩。
白漫河流还岸岸,绿垂杨柳自芊芊。当年汶上城何处,一抹斜阳万树烟。
潇洒藏修处,琴书与画图。白丁门外远,俗子眼前无。
楚楚临轩竹,青青映水蒲。道人能爱静,诸事近清枯。
尽日衡门闭,苍苔一径新。客心非厌静,悟道不忧贫。
白屋悬尘榻,清樽忆故人。近来疏懒甚,诗债后吟身。
闲客幽栖处,潇然一草庐。路通元亮宅,门对子云居。
按剑心犹壮,琴书乐有馀。黄金都散尽,收得邺侯书。
寂寥荒馆下,投老欲何为。草色凝陈榻,书声出董帷。
闲云长作伴,归鹤独相随。才薄知无用,安贫不自危。
君马黄,臣马白。君马为神,追蹑风云,
故园芳事无人管,到处梅花动客情。
际野尘埃扑面来,万人蚁聚拨难开。
手中杓柄长多少,蛰尽饥肠十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