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当秋夜听,况是洞中人。一指指应法,一声声爽神。
寒虫临砌急,清吹袅灯频。何必钟期耳,高闲自可亲。
猜你喜欢
明朝驿(yì)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táo)。
明晨驿使就要出发,思妇们连夜为远征的丈夫赶制棉衣。
纤纤素手连抽针都冷得不行,更不说用那冰冷的剪刀来裁衣服了。
妾将裁制好的衣物寄向远方,几时才能到达边关临洮?
参考资料:
1、詹福瑞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29-231
驿:驿馆。
临洮:在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
不写景而写人叙事,通过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现思念征夫的感情。事件被安排在一个有意味的时刻──传送征衣的驿使即将出发的前夜,大大增强了此诗的情节性和戏剧味。
一个“赶”字,不曾明写,但从“明朝驿使发”的消息,读者从诗中处处看到这个字,如睹那女子急切、紧张劳作的情景。关于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缝”等等具体过程,作者有所取舍,只写拈针把剪的感觉,突出一个“冷”字。素手抽针已觉很冷,还要握那冰冷的剪刀。“冷”便切合“冬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情节的生动性。
天气的严寒,使“敢将十指夸针巧”的女子不那么得心应手了,而时不我待,偏偏驿使就要出发,人物焦急情态宛如画出。“明朝驿使发”,分明有些埋怨的意思了。她从自己的冷必然会想到临洮,那边的更冷。所以又巴不得驿使早发、快发。这种矛盾心理亦从无字处表出。读者似乎又看见她一边呵着手一边赶裁、赶絮、赶缝。“一夜絮征袍”,言简而意足,看来大功告成,她应该大大松口气了。
可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又情急起来,路是这样远,“寒到身边衣到无”呢?这回却是恐怕驿使行迟,盼望驿车加紧了。“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这迫不及待的一问,含多少深情呵。从侧面落笔,通过形象刻画与心理描写结合,塑造出一个活生生的思妇形象,成功表达了诗歌主题。结构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得突兀,结得意远,情节生动感人。
舟楫归从桂水湍,多君持赠玉琅玕。逢人真信成龙易,有实方知集凤难。
数点迷离尧女泪,一溪烟雨子牙竿。年来老脚差能健,从此登高得羽翰。
嬴秦烧群籍,发难在臣斯。六经日芜秽,《正义》何由治。
大哉康成公,独蕴高世姿。穷经窃奥窔,学道抉藩篱。
律吕研迁志,算术察《周髀》。杂考申韩法,旁罗纤纬辞。
譬如大河流,百变属冯夷。清浊并相纳,不必分派支。
譬如洪炉铸,群材付工倕。金铁齐入治,不必权毫釐。
考稽既已久,蔚为大经师。诗笺毛氏故,书证安国遗。
易立爻辰例,传可废疾医。三礼尤卓卓,旧典精研稽。
老妪数家珍,了了无所迷。汉儒称后劲,有功在宣尼。
后学谭性命,反兴菲薄思。大善且不录,吹毛以求疵。
遂使昧礼朝,黜祀逞其私。岂知泰岳高,不以划而卑。
宋人开理学,汉人为之基。离象安得意,求兔端赖蹄。
饮水不思报,昧本当骇疑。更有龊龊者,学语方小儿。
掇拾前人说,百端相排诋。有曰男子御,何必五日期。
有曰郊天鼓,安得麒麟皮。更仆虽终数,哓哓无已时。
骅骝驽骀笑,大鹏
芳盐坠碧,破篦藏珠,霜老吟青子。懒寒侵齿。含颦处、舌本暗回春味。
瓶笙沸水。听小语、龙团新试。留剩核、然近银釭,几瓣飞兰蕊。
犹记吴门夜市。逗红灯一点,幽唱初起。瘦梅香里。
分螺盒、冻绿暗侵葱指。天涯岁晚。空惆怅、素巾铅泪。
知甚时、重赠檀奴,消玉尊残醉。
良知一炬百年光,千载岐羊乍识乡。道在斯文关后死,功馀我武诵维扬。
清朝砺带乾坤壮,圣庙牺樽日月长。此地歼妖公一事,虔江石齿自襄阳。
河清难俟浊难止,留得昆明一湖水。能令湖水共千秋,节义何曾穷此士。
泰山之重鸿毛轻,天下孰敢轻儒生?云中袒背受戈者,谁信由于有不能。
明日,七夕。针楼豫厂,雨晴难必。轻雷犹记去年阴。
寸心。小词存至今。
人间不及天上好,相思老。耿耿负怀抱。又清秋,便人愁。
牵牛。翠花凉露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