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高折桂方年少,心苦为文命未通。
闻说东堂今有待,飞鸣何处及春风。
猜你喜欢
少寻道士居嵩岭,晚事高僧住沃洲。齿发未知何处老,
身名且被外人愁。欲随山水居茅洞,已有田园在虎丘。
独怪子猷缘掌马,雪时不肯更乘舟。
半壁苍烟拥薜萝,江禽啼处晚船过。树交危磴盘青霭,天纵飞楼纳白波。
夜不分明花气冷,春将狼藉雨声多。愁中不暇耽幽兴,佳水佳山奈尔何。
得失无心心自安,板桥杨柳草堂宽。世间多少清开镜,偏向溪山画里看。
都护新灭胡,士马气亦粗。
萧条虏(lǔ)尘净,突兀(wù)天山孤。
封将军新近消灭了胡人的主力,战士们和战马也都大口地喘着粗气。
敌人被消灭干净,边塞一片萧索、寥落,险峻的天山依旧那么孤单地高耸屹立。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都护:此处指封常清。
虏尘净:一作“虏塞净”,指没有战争。天山:横贯新疆中部,西部入中亚西亚,全长2500公里。
这首诗作于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主要描写边疆安宁时战士们的生活情景。
前二句,“气亦粗”写出战士们征战极为辛苦劳累,又可见战士们因战胜敌人而士气高昂,欢欣鼓舞,还可见战士们为来之不易的安宁而高兴的同时,也有稍加休憩的愿望。如此复杂的思想感情,诗人准确地抓住了人马都大口呼吸的典型细节,并纤毫毕现地表现出来。想必当时诗人和战士们一样,也是“气亦粗”,于是抑制不住内心那份创作冲动,感而为义,发而为诗。
后二句,“净”字极言边塞十分安宁,也饱含着胜利的喜悦,还饱含着对艰苦征战的回味咀嚼。“孤”字既写出了天山突兀而出的奇景,更是诗人面对边疆安宁、寂寞的景象时放达心境的体现。“虏尘净”、“天山孤”两相对照,生动地反映了以前胡人驰骋天山,曾经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如今天山依旧,胡人已遁迹远去这一变化过程。
全诗读来,如闻战阵的战鼓之声,短促有力,铿锵动人,掷地有声,毫不拖泥带水,于极短的篇幅中,有叙事、有写景,形象地刻画出边塞平静时的生活情景,表现了诗人奋战边塞的万丈豪情和卓越的艺术水平。
平生不肯汗秦鞭,来伴湘江二女仙。千古忠魂向何处,御风纫佩尚泠然。
向来同览赤城霞,山寺吟行石径斜。
来往风流成二老,文章交好属通家。
平安屡问东桥竹,寄远曾将小院花。
支遁肯酬南坞约,相期岁晚度年华。
红轮初上水晶屏。镜台轻。晓妆成。调得南都石黛、付卿卿。
掠月横云图自有,随意画,远山青。
张郎凝望笑颜生。语多情。瘦棱棱。试向菱花一照、便分明。
半额不知如意否,休阁笔,为君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