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事天时祸未回,生灵愁悴苦寒灰。
岂知万顷繁华地,强半今为瓦砾堆。
猜你喜欢
文殊弹指,罔明出定。今日重新,打翻旧令。女子瞿昙,在我心镜。
冉冉浮光一掷梭,明年年并古甘罗。诗书万卷翁能积,义理千层汝自磨。
块土谩堆终是塔,涓流不息自成河。莫言幼小无加勉,少妇腾腾是阿婆。
辛勤得茧不盈筐,灯下缫(sāo)丝恨更长。
著(zhuó)处不知来处苦,但贪衣上绣鸳鸯。
辛勤劳苦获得的蚕茧不满筐,深夜里煮蚕抽丝恨比丝更长。
贵人们穿绫罗哪知道养蚕苦,他们只是贪恋衣上的绣鸳鸯。
参考资料:
1、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45-246
2、尚作恩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306-307
盈:满。缫丝:把蚕茧浸在热水中抽出丝来。
著:穿衣。
这首诗第一句写养蚕的辛勤劳苦。诗人在这里没有过多地描写养蚕的过程,只是用“辛勤”与“得茧不盈筐”互相对照,突出了蚕事的艰辛。人们心中充满了怨恨,因此诗人在下句说这些养蚕人“灯下缥丝恨更长”。这句诗用茧丝来比喻蚕农的恨,既形象又贴切。劳动人民每天深夜都要抽丝织布,每一缕丝都是蚕农辛酸的记录,但是他们享受不到自己劳动的果实。劳动果实被统治者白白拿去,所以在他们心中充满了怨恨,那每一声织机的声响都是劳动人民的叹息,都是劳动人民的诉说。
第三句诗锋一转,写穿绫罗绸缎的贵人。他们穿着华美的衣服,然而他们哪里知道蚕农和织妇的辛酸,他们只知贪爱绣在绸缎上的鸳鸯图案。这样,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就更为明显,更清楚地点明封建社会贫富的对立,写出劳动人民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寄生虫的愤恨和鄙视,诗的社会意义就更深刻,社会作用更广泛了。
全诗语言通俗,明白如话,前两句同后两句构成对比,使诗意更加鲜明,加强了诗的表现力,使诗的主题揭示得更加深刻。
埋头尘土欲忘年,重过初禅第一天。
唯有儿童见河性,不将老面共苍然。
五日小春休屈指。花发西轩,早已传春意。应为高堂催燕喜。一枝得得来呈瑞。
绮席初开云幕邃。兰蕙腾芳,人生蓬壶里。寿酒满斟那惜醉。锦囊行拜恩封贵。
层峦积翠色,中有嘉树林。幽人此避世,结屋山之阴。
携琴出山去,独怀千古心。知音不可见,归路白云深。
章章绵蕝叔孙通,矫矫麒麟御史骢。四海升平有今日,更须危论沃宸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