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听玉帐报平安,猿鹤关心又乞閒。
再理十年君仗履,来分一半我云山。
歌能著意倾愁斛,酒解将红染病颜。
老去世情销未尽,尚希东阁管窥斑。
猜你喜欢
客愁何处不相寻,节物年年又见侵。不为黄花思故国,羞堪白发负初心。
临风有句空悲咤,独酌无人诉浅深。却羡杨卿横槊后,从嘲落帽吐衣襟。
风雨长亭话别离,忍看清泪湿燕脂。酒光摇荡歌云暖,不似西楼夜宴时。
独马向寒烟,青阳眷明发。
霜净肃兰池,云沈迥丹阙。
林阡麇易聚,江天雁难没。
风物怅徂阴,芳菲讵久歇。
纷庭默多惧,岩皞坐愁越。
夙心愧盈尊,含情非华发。
既往那容咎,方来尚可追。好将功折过,直以勇忘私。
董卓诚堪鄙,张巡岂是痴?凭君当静夜,仰屋试深思。
蚕丛之国千山阻,漂泊西南尔何苦。客子畏人浇俗间,孔融不见谁为主。
出门感慨非中原,黄叶几凋乌桕树。玉垒悲歌万里云,锦江卧病三秋雨。
久罹患难何所营,物色萧条有环堵。九口流离半死生,儿女遗骸寄兹土。
梦绕高都身未归,泪洒春风啼杜宇。十年亡命聊定居,当道其如有豺虎。
浮云忽散青天回,灵剑方弹紫气吐。去时三峡逐惊涛,直犯蛟龙荡双橹。
归时栈阁下知难,秦塞桑村闻社鼓。田园第宅属他人,衰白相怜独邻父。
上书北阙心事明,莫恋西山旧茅宇。话尽艰虞殊惨然,樽前促膝更千古。
古来豪贵何足论,名臣屈指对君数。
边烽警榆(yú)塞,侠客度桑乾(qián)。
柳叶开银镝(dí),桃花照玉鞍(ān)。
满月临弓影,连星入剑端。
不学燕丹客,徒歌易水寒。
边塞外族入侵挑起了战争,豪杰将士夜渡桑乾远赴国难。
柳叶被雪亮的箭镞拨开,桃花对映着镶玉的马鞍。
天空圆月把弓影投射到地上,大片星斗映在剑的项端。
不要学那过河行刺的荆轲,空唱一曲《易水寒》。
参考资料:
1、范凤驰著.新选唐诗精华: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01:第52页
2、费振刚主编.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诗传唐代边塞诗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07:第89-90页
郑少府:事迹不详。少府:唐代对县尉的通称。辽:州名。隋置,唐初移治辽山(今山西左权)。榆塞:边防要塞。秦统一六国之后,蒙恬率兵三十万击退匈奴的侵犯,收复了河套失地,“以河为界,累石为城,树榆为塞,匈奴不敢饮马于河,置烽燧,然后敢牧马。”此后“榆塞”就成了边防要塞的代称。桑乾:即桑乾水,在河北西北部和山西北部。据传每年桑椹成熟时河水干涸,故名。
银镝:银色的箭镞。桃花:一说指花名;一说指白毛红点的马。玉鞍:对马鞍的美称。
连星:列星。
不学燕丹客,徒歌易水寒:不学燕太子丹派遣的刺客荆轲,徒作悲歌而不能成事。燕丹客:指荆轲。
首联“边烽警榆塞,侠客度桑乾”,言这边报警的烽火刚一燃起,那边御敌的军队就已到来,表现了“侠客”高昂的爱国热情与牺牲精神。与“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之类的诗句相比起来,更显陡率、有力。诗歌的主人公是“侠客”,唯有这样的诗句才能自然、准确地表现出“侠客”的性格,侠客既不同于书生,又迥异于一般的军人。他豪爽而又能雷厉风行。“榆塞”不仅是实际的地点,而且还暗示了战争的正义性。诗中点出“榆塞”,是想表明“侠客”是为了戍卫边疆而出征。
紧接首联,诗人在颔联中就以生动的笔触,生动传神地表现出“侠客”非凡的武艺。“柳叶开银镝”,这里借用战国时养由基百步穿杨的典故,形容“侠客”箭无虚发,技艺过人。“桃花照玉鞍”,一个“照”字,将奔腾驰跃的骏马写得活灵活现。因为只有马飞驰时,鞍鞯上的金玉饰物才会闪闪发光。这里用的是烘云托月手法,不正面描写人,借写马从侧面衬托出“侠客”英姿飒爽、光彩夺人的形象。
颈联进一步表现“侠客”勇于拼搏的大无畏精神,“满月临弓影,连星入剑端”,本来是指弓拉得满以致影如十五的圆月,剑出鞘光若闪闪的群星。但诗人有意不直说,反而写成“满月”是临摹弓的影,“连星”是飞入了剑之端。奇思异喻,生动传神。这里关于两军如何对阵未着一字,而敌人的望风披靡由此可见一斑。
尾联“不学燕丹客,徒歌易水寒”,因郑少府远渡桑干,诗人联想到荆轲的易水之歌。“不学”“徒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说郑少府赴辽从戎,是为了卫国守疆,不同于荆轲的报私仇;二是说此行抱有坚定信念,不作风萧水寒“一去不还”的悲歌。
这首诗送人从军,写得豪侠壮美。全诗写实的同时,把优美与雄壮两种风格截然相反的事物和谐地统一融合在一个画面中,体现了唐人乐观开朗的胸襟以及新型的战争观念。该诗不但格调高亢,音韵优美,词藻华艳,而且构思新颖,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欲挽馀芳近酒卮,丁宁红紫莫相违。
纵无风雨飘零去,已是愁蜂燕子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