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宿当年降世间,祁山深处著仙坛。
梅开冰壑珊瑚瘦,崖耸晴空碧玉寒。
清气胚成龟鹤相,丹田炼就虎龙蟠。
待教须鬓浑如雪,恰写耆英与世看。
猜你喜欢
漫道相思苦,从悲《行路难》。烽烟三辅近,风雪一裘寒。
去住都无信,浮沉奈此官。亲裁三百字,替竹报平安。
柳边层榭,倚兰人共月孤高。乱云脱坏崩涛。一片广寒宫殿,桂影数秋毫。
尽掀髯老子,露湿宫袍。
人生此朝。能几度、可怜宵。况对清尊皓齿,舞袖织腰。
碧空如洗,拚一醉、河倾转斗杓。今夕乐、归梦临皋。
银甲弹冰五十弦,海门风急雁行偏。
故人情怨知多少,扬子江头月满船。
百年交谊此何勤,骨肉谁教异姓分。郡有残编存故老,野多荒草认空坟。
山头迥立千年表,峡口寒封十丈云。从此思君应不忘,更披新刻见遗文。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xī)。
云光侵履(lǚ)迹,山翠拂人衣。
夕阳西下,松林之中传来阵阵清风。散步归家,只见青草之上露珠已干。
云霞灿烂,余晖秀美掩映走过足迹,山气苍翠,宛若轻微吹拂诗人衣衫。
参考资料:
1、夏传才.《中国古代山水旅游诗选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48-49页
华子冈:王维隐居地辋川别墅中的风景点。也作“华子岗”。裴迪是王维的挚友。王维隐居辋川,作者与他“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两人各写了二十首小诗,咏辋川胜迹,汇为《辋川集》,此为其中第二首。日落:一作“落日”。松风:松林之风。晞:晒干。
云光:云雾和霞光,傍晚的夕阳余晖。侵:逐渐侵染,掩映。履迹:人的足迹。履,鞋。山翠:苍翠的山气。山色青缥,谓之翠微。
全诗以还家为线索,通过诗人对所见所闻的独特感受,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亦动亦静的艺术画面。
“日落松风起”,开头这一句写景,描写了落日和松风,落日西下,松风渐起,诗人游兴未尽,漫步在回家的山间小道上。一“落”一“起”两个相对应的动词,生动鲜明地勾勒了日落西山、晚风骤起的暮色之景,使读者可以想象夕阳倚山而下的景象和晚风吹拂林叶的声音,意境逼真,神清气爽,瑰丽优美。
“还家草露晞”,第二句紧扣上句,“还家”和第一句的“日落”照应,点明了诗人是在回家的路上。正当秋高气爽之日,落日照射,松风吹拂,路边小草上的露珠早已挥发殆尽了,所以说“草露晞”。诗人踏在这些干松的青草上,感到特别轻细柔软,分外惬意。这也表明诗人已经游览了很长时间。这句话描绘了诗人意犹未尽、悠然漫步的自在形象。
接下来诗人还以“还家”的行踪为线索,进一步描写华子冈上的优美的环境。后两句写云光、山翠。
“云光侵履迹”,写余晖下诗人行走的情形。“侵”字不仅把诗人在夕阳下一步步行走的姿态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也写出了太阳渐渐下落,余光逐渐消散的过程。读完这句话读者可以联想到余晖逐渐消散,随风摇动的松林在阳光中不断变化的瑰丽景象,这就形象地描写出诗人在夕阳下悠然自得、漫步下岗的生动情景。
“山翠拂人衣”,“山翠”本为“山风”,但诗人强调了“翠”字,不是山风吹动人的衣服,而是“山翠”拂人衣服,这就将具体形象转化成了无形的感受。诗人眼里满是山林的青翠颜色,这可爱的颜色仿佛有了生命,不断地轻拂着诗人的衣襟,也撩拨着诗人的心,使诗人感到分外地轻松自在。暗里转换了主宾关系,赋予薄暮明灭的山色以主动性,增强了景物的动感。上句中“云光”紧随着诗人,这句“山翠”追逐着诗人,它们仿佛对诗人眷恋不舍,而这样的描写从反面又衬托出诗人对华子冈美丽景色的喜爱和深深留恋之情。
这首五言绝句,精选落日、松风、草露、云光、山翠这些零散的景物,把它们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勾勒了一幅声色俱佳、动静相宜的风景画,寥寥二十字,寓诗人独特的感受于寻常的山间景色之中,笔墨疏淡而意蕴超远。语言简洁,韵味丰富,情趣盎然。
年年负空箧,满贮不十金。自知荷叶命,蓄水终难任。
抱牍苦不治,抱瓮苦不深。安得清神药,止我狂华心。
苦吟终为病,不苦不成吟。飞思入九渊,捃拾到虫禽。
闻说三天顶,别有无忧林。何日陟其颠,洗耳听仙琴。
青铜三百饮旗亭,关路骑驴半醉醒。
双鹭斜飞敷水绿,孤云横度华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