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入华胥日未曛,博山何在宝香闻。
觉来但有南窗静,叶瘦花肥醉锦薰。
猜你喜欢
欺梅压柳肯相然,佳号迎春岂浪传。细叶茸茸垂绿发,繁英璨璨簇金钿。
先时不入林莺妒,晚节唯容露菊鲜。绣在罗衣真有趣,不将红紫累婵娟。
宣春小阁侍更衣,生物趋功入细微。愁里弄妆慵不觉,东风先与约黄归。
风灭炉烟残灺冷,相伴惟孤影。判教狼藉醉清尊,为问世间醒眼是何人?
难逢易散花间酒,饮罢空搔(sāo)首。闲愁总付醉来眠,只恐醒时依旧到尊前。
判教狼藉醉清尊,为问世问间醒眼是何人?冷风吹灭了香炉中的残烟,燃尽的烛灰早已不再温热,陪伴自己的只有自己孤单的影子。我情愿喝得酩酊大醉,借着醇酒来麻醉自己,大声质问苍天谁是这世间清醒不醉之人。
2、纳兰信德著;闵泽平译.《纳兰信德全集02词集》:新世界出版社,2014:95页
判教狼藉醉清尊(zūn),为问世问间醒眼是何人?炉烟:熏炉或香炉之烟。残灺:烧残的烛灰。判:情愿、甘愿、不惜之意。清尊:酒器,借指清醇之酒。醒眼:清醒之眼光。
词首第一句以冷风、残烟、烛灰、孤影交织而成一幅孤寂凄凉的室内独居图景。“风灭炉烟残灺冷,相伴惟孤影”,冷风吹灭了香炉中的残烟,燃尽的烛灰早已不再温热;陪伴他的,只有孤单的影子。他既是自感忧愁如此,漫漫长夜该如何打发。
词的第二句写词人无法派遣忧愁,只能通过借酒来消愁。“判教狼藉醉清樽”,即是说我情愿喝得酩酊大醉,借着醇酒来麻醉自己。“判教”、“狼藉”,都是决绝之语,感情色彩极为强烈,说明词人愁痛深入骨髓。否则他也不会大声质问苍天,问谁是这世间清醒不醉之人。“为问世间醒眼是何人”出自《楚辞-渔夫》:“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句质问,似也点明了词人满腔郁闷忧愁的原因。
词的第三句写借酒消愁、时光短暂。“难逢易散花间酒,饮罢空搔首”,为何能与知己畅饮的盛宴总是相逢难、离别易,而人去宴散后,只能对着满桌的空杯搔首长叹。“空搔首”写出了词人对人生的感慨、对离别的无可奈何。
词的尾句写出了虽然借酒消愁,但担心醒时又会继续喝酒的心理。“闲愁总付醉来眠,只恐醒时依旧到尊前“,既然闲愁萦怀,难以派遣,词人只能用美酒和梦乡来逃避它。但词人又害怕醒来之后,满腔的愁思就会让他又一次来到酒杯的面前。“总”字写出了词人的怀疑,“恐”字写出了词人的害怕和担心。
全词迂回曲折,写出了词人从孤独到借酒销愁,再到对酒产生怀疑,心中担忧酒醒后又会继续喝酒逃避的心理活动,和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类似。
梦里不堪萧瑟,起来惊数年华。碧梧深院雁行斜。
掩镜愁眉倦画。
馀恨尚萦烟柳,芳心半逐风花。夜深凉露逼单纱。
独步秋香月下。
出户询来使,能言别后臞。
病馀双鬓改,俸外一钱无。
撰杖陪诸老,篝灯课二雏。
梅天费调燮,善保不貲躯。
禹门人道不凡才,咫尺烟波万里猜。刚见赤鳞三十六,尚疑平地有风雷。
群盗常山蛇势如,一偷捕获十偷挟。
十偷行赂一偷兔,百姓如何柰得渠。